錢曉虹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直是全國踐行的標準。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景,植根課本,開展活動,師生共進的方式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
2006年10月,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次被提出,到了2012年11月召開的十八大正式用12個詞,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每四個詞是一個層面,前四個詞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念,中間四個詞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最后四個詞則是對公民個人的價值要求。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樹立社會道德觀念,做守法奉公的公民,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讓學生從小遵循社會的價值要求。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切實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盡的責任。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落實的意義
從政治層面卜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它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以及實踐要求,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學生是國家的希望,為國家培育三觀正且思想積極的學生是每一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盡的責任,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中對全民形成良好的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教育層面來講,初中道德與法治是教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念的課程,教學目標也緊跟時代步伐隨時更新,而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所教授內容大都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將二者有機融合,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快速推行,更有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標的快速實現。
從學生層面來講,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以及生理上都是大變化的時期,此時學生需要有正確的引導,不然很容易誤入歧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引導初中學生樹立最正確的觀念,它要求學生做到核心要義的24字,這就基本確立了學生在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道德行為準則,學生如果能夠切實把這些觀念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對學生的自我發展一定會有重大的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已經被凝練成了24個字,但是其中蘊含的豐富內容絕不只24個字可以解釋,而這豐富的內涵不僅需要國家在政治層面上推廣,更需要教師切實落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存在,并履行它。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正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層次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各個方面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每一堂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內容為依托,提出以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關路徑,希望教學實踐者能夠有所借鑒。
1.創設情景,重塑認知
教學情景,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上來講,是指在課堂上的教學環境中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教學過程,創設情景一般有四種:創設懸念情景,創設信息情景,創設生活情景,創設求異情景。
第一,創設懸念情景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為依托,設置懸念,勾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中的“探問生命”一課時,可以先播放有關生命起源的宣傳片,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設置一些懸念,如生命的意義等一些有高度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的思想上升一個層次,而不只局限于書上的白紙黑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以及生存的意義。
第二,創設信息情景,即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生活性的信息,讓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情景提出自己的看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也是如此,不僅體現在空洞的字眼上,更體現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悟到價值觀念就在自己的身邊。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中的“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踐行正確的交友之道,這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友善相聯系,教師要以書本為契機創設情景,詢問學生與自己的朋友是如何進行相處的,大家認為應該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等問題,只要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回答就可以,在這樣的情景創設下,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進而教師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和朋友、同學相處的過程中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友善待人,真誠待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
第三,創設生活情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生活密不可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實踐,所以教師在創設情景時,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是最能引導學生走進課堂的一種方式。以七年級下冊中的“在集體中成長”一單元為例,這一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集體意識和團隊榮譽感,這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教學班級為實際教學設計的藍本,讓學生從自己所處的班級中感受自己給班級帶來了什么,班級又給自己帶來了什么,每一次比拼贏來的獎狀讓學生高興,這是因為團隊帶給學生的榮譽,而班級的榮譽離不開班內每一個同學的努力,這正是班級和個人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只有通過切實的生活感悟,學生才能真正對團隊意識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而這種團隊意識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將會是一大助益。
第四,創設求異情景。所謂求異,就是要讓學生敢于跳出傳統的思維,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情景創設對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幫助。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中“認識自己”一課時,開始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寫一個評價,同時讓其他同學也寫下對該同學的評價,兩者相對比,讓大家意識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來源于什么,這種求異思維對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了這種思維,學生才能更加全面地發展,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植根課本,積極思考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依托課本,同時也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這也是學生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深刻的方式。首先,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即在教學九年級第三課“追求民主價值”時,向學生介紹國家制度,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處的國家所實施的各種制度,而這些存在于每天的新聞中,生活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全部由老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也是為什么學生學習效果差的原因,所以教師要告別原有的模式,在課前讓學生去網上查詢相關民主制度的資料,學生在自己查詢資料的過程中就能對我國的民主制度有初步的認識,這對教師之后的教學大有幫助。其次,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主要體現在社會制度上,教師要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為依托,如新聞中的懲惡揚善等新聞讓學生自行關注,學生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社會制度,自然也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制度要求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貫穿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的始終,教師在講述國家制度時要帶領學生認識我們的國家,以及國家為我們帶來的安全、便利,讓學生對國家有榮譽感以及歸屬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如八年級上冊中“社會生活講道德”一課,就是這八個字的縮影,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以禮待人。
課本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滿堂灌”的現象,不然一定會重蹈覆轍,出現教師講得多,學生卻什么都學不到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一定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引導學生自主預習,課中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課后善于總結,提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成為學習道德與法治,以及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的主人。
3.開展活動,引導實踐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也講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如果教師講得再多,學生都不實踐,那么再多的知識都是紙上談兵,所以教師要為學生開展多樣的、豐富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展熱點討論會,讓學生關注社會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特別是與課堂教學相關的事件和材料。例如每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的人物都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人,他們身上的道德品質也正是學生需要不斷學習并實踐的;還有央視節目《共同關注》在暑假播出的“圓夢行動”系列內容也能幫助學生真實感受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中學生要珍惜受教育的權利和了解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意義……讓學生從每天發生的真實事件中來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的教育方式遠比教師單純說教要好得多。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社會規劃館等與社會建設有關的場所,帶領學生到老人院為老人獻愛心,帶領學生多與社會接觸,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行為準則。但是教師在設計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為基礎。初中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但其身心發展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與成人的接受能力依然具有差距,因此教師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難易度的設置,活動難度太難會導致學生的信心受挫,如果太簡單則會缺乏挑戰,無法激發學生的挑戰心。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和性別等特點出發,設置適合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4.轉變角色,師生同進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是課堂的領導者,學生在學習上完全是被動接受的,所以在新時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由原來的課堂領導者變為課堂引導者,將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而教師則負責將學生引導向正確的方向,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予以幫助。教師還應該學會和學生做朋友,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己的思想,能夠和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以往教師的形象過于嚴肅,無形中拉大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所以在新時代下,教師要微笑教學,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及時和學生溝通課程進度、難易程度,在和學生溝通的進程中與其共同進步,共同探索高效課堂的各種方式,這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也有很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行為準則,它的推行與落實是必然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其相契合,所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中是必然的,雖然目前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困難,但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讓初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
[1]王林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的實踐探析[J].新課程(中學),2018(9):218.
[2]潘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體驗式教學探討[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17(12):2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