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玲
摘要:在高中教育中,高中數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而高中數學屬于一門基礎性極強的學科,要學懂、學透并非易事。從高中數學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參與意識始終不高,怎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呢?這是相關教師探討的重要課題。闡述了學生參與意識的重要性,對提高學生參與意識提出個人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培養;參與意識
對高中教育而言,高中數學屬于重要的學科,一直得到師生高度重視。但對數學知識而言,知識比較枯燥且抽象,學習難度必然較大。因此,許多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不良情緒,必然會影響其參與意識。對高中數學教師而言,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必先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只有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教學中,才能引導他們去學習數學知識。由此可見,探討學生參與意識具有教育價值。
一、學生參與意識的重要性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意識究竟有什么意義呢?筆灌越人為提高學生參與意識非常重要,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數學課堂是由教師通過一些媒介(如多媒體、黑板及教材等)來開展教學。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有教師在講臺上慷慨激昂講述,學生無法跟上教師思路,這樣課堂就猶如一潭死水,即便扔下巨石也無法激起波瀾。如果所有學生都具有參與意識,都能夠及時反映老師各種提問,課堂氛圍必然非常活躍,老師更愿意傳授更多知識,學生也會充滿激情地參與進來。因此,學生參與意識直接會影響到課堂氛圍。
(二)促進社會發展所需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發達時代,如果僅憑教師講授必然無法滿足社會所需,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有一些知識需要學生到校外學習。只有學生產生參與意識,才能主動參與一些生活或社會發展的相關活動,從中吸取相關知識。而且只有親自參與進去,才能體會到各種社會知識。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必須要具有參與意識,才能夠真正滿足社會發展所需,逐漸發展成為社會需求型人才。
二、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策略
從前面分析來看,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至關重要,更是培養社會需求型人才所需。但是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呢?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體,要求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從其要求可見,只有明確學生主體地位,才能真正轉變角色定位。因此,教師必須要逐漸引導學生轉變觀念,明晰自己所處的角色,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將個人的觀念強加到學生身上,不能影響學生主體地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過多干涉學生的表現,要尊重學生的情感表達及問題交流;不能因學生講述幾句與問題無法的話,就給予嚴厲批評,也不能因學生無法正確回答問題,而出言譏諷。在教學中,要適當給予學生引導或指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充分展示個人的才華,引導學生講出自己不同見解,逐漸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
(二)營造氛圍,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興趣才是促進學生的最好動力。因此,數學教師要合理設置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激情,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從中抓住各種數學元素,通過歸納和概括,逐漸形成數學概念。比如在教授“隨時事件概念”時,教師事先做好精心準備,可搜集大量的學習資源,精心選擇現實生活中各種實例,如硬幣概率,通過實例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例,逐漸形成事物的不確定性,以此體會出隨機事件的涵義,通過這種學生感興趣的現實例子,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也可設計一些實際動手案例,比如隨機拋出一枚牙簽,研究牙簽與平行線交點的概率;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加深對定義的理解,通過實例分析、動手操作及交流討論等各種活動,學生經過參與能感受到隨機性與概率性間的關系,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以此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三)手段多元化,拓展參與途徑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手段,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可通過直觀教學法,通過實物、掛圖及多媒體等各種輔助手段,增強數學知識的直觀性與形象性,簡化知識,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也可采用游戲法,在教學中以游戲形式提高教學趣味性,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放松心情,緩解學習氛圍。比如學習概率相關知識時,可設計成摸獎游戲,讓學生在參與游戲中領悟概率知識。當然在實際教學中,能夠使用的方法還是比較多,比如故事法、小組競賽法等各種方式,通過這些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激情,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只有真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才能提高教學效率。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參與意識的重要性,要結合學生基礎情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只有增強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其數學素養,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黃海濤,高中數學課堂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途徑[J].山西青年,2017(3).
[2]仲衛.高中數學課堂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途徑[J].數學大世界,2016(10).
[3]鄭仁國.高中數學成績與參與意識關系認知分析[J].考試周刊,2018(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