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素養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人文素養被滲透在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等的課程中。其所涵蓋的內容不僅有關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同時還帶有關愛環境等的觀念意識。在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上,老師們必須要摒棄傳統固化的教學理念,確立好人文素養教學的課堂地位,在提升學生地理認知能力的同時,還應當加大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真正意義上將人文素養的培養全面貫徹并落實到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上,切實地提升地理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完善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可以走健康、正確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初中地理;人文素養;培養
一、 引言
在初中地理的教學課堂上,人文地理始終是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方式,老師們需要加大對初中地理這門學科人文素養的挖掘力度,將目光轉移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層面上,整合地理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打造出高品質的地理人才。老師們需要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用良好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正確地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并把人文素養的教學內容完全地滲透在所有的地理課堂中,讓其成為初中學生生存和發展必要的一種人文精神。
二、 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首先,培養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地理學科的基本要求,地理這門科學所涉及的層面十分的廣泛,文理內容兼修,教學內容極其豐富。初中地理是地理課程的基礎,其承擔著學生初次接觸人文知識等的重要職責,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更是地理課程發展的前提條件。其次,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地理課程改革的必然,通過人文素養的提升,將地理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確立人文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健康成長以及發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地理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老師們要扮演一個指路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各類地理事物之間的連接關系,深入地摸索各類地理知識內容,正確地對待生活以及事物。
三、 初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措施
(一)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份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升總體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老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水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文素養發展。學生整日接觸老師,會在老師的身上感到被尊重的感受,長此以往,學生的心態就會產生變化,會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老師還應當積極地鼓勵學生,讓學生開展合作性的學習活動,切實地感受合作的成功給其帶來的喜悅。教學活動不僅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更是一個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要在合作的過程中,認真地聆聽他人的意見,尊重其他的同學,懂得取長補短,客觀性地認識自身。
(二) 挖掘教材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新地理教材的內容發生了變化,老師在進行人文素養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地挖掘地理教材的內容,尋找和學生生活相貼近的素材,讓學生可以更為生動地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改變各類空洞的教條宣講形式,挖掘教材的價值,讓學生可以掌握更多有趣的地理知識。
(三) 挖掘地理課程資源
老師要注重學生生活經驗的開發和使用,讓學生多多關注一些時事新聞以及民生情感,讓地理知識內容可以和社會現實更為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挖掘地理教學資源,對其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學生的成長,是學習、感受、實踐、認識的過程,認識美,發現美,有利于其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研究中學生會發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可以為學生呈現美與丑的鮮明對比,有利于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世界,從而形成糾惡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情感。例如九寨溝神奇之水,長江黃河的奔騰壯觀,青藏湖泊的秀麗風光,工農業及生活中水的重要作用,同時又有黃河斷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人類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再通過節水教育,家庭用水調查等,最終引導學生形成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形成,找準了地理因素與學生生活的切入點,當然會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地理教學的精神力量是無法估量的,這種精神力量往往蘊藏在地理人文素養的底蘊當中,其是人類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精神保障。人文素養所涉及的層面比較廣泛,需要多方面能力的支撐,這種支撐效用比較冗雜。在實際的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上,老師必須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強化自身的教學管理能力,同時還應當以地理教學內容為基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以及思維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各類地理問題。
參考文獻:
[1]薛淑媛.淺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現代交際,2013(06).
[2]朱硯.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圖技能的相關方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26).
[3]汪富明.關于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策略的探討[J].知識經濟,2018(18).
[4]顧夢夢.翻轉課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
作者簡介:
劉銘,山東省濱州市,山東省無棣縣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