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一味地強調語法,忽略英語口語教學,導致學生無法運用英語展開人際交流。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要求,結合中外文化,將口語訓練融入英語閱讀之中,加大學生的口語訓練量,讓學生敢說會說,在口語表達的思維訓練基礎之上,完成寫作訓練,讓學生對英語語言進行深度加工,從而達到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以讀促說;以說促寫;核心素養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以及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擁有中國式的文化情感和國際化視野的同時,能夠在不同文化之間自由溝通轉換,強調學生在社會情境中,能夠運用語言以聽、說、讀、寫等方式進行理解與表達,要求把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放在第一位。然而在目前的應試教育中,英語課堂過于重視強調語法與脫離語境的詞匯教學,忽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導致學生在寫作中英文思維不足,用詞不恰當,邏輯不通順,寫作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的要求下,英語課堂需要更好地將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結合起來,英語教師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讀—說—寫”教學模式。
一、 理論基礎
(一) 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英語學科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在社會情境下,借助于語言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進行理解和表達,具有一定的思維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在采取不同學習渠道與學習策略的同時,能夠對中華優秀文化產生認同感,理解包容外國文化,具有良好的國際文化素養。
由此可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不能孤立地注重語言輸入,忽略語言輸出的重要性,而且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語言輸出能力的質量與品質。
(二) 整體語言教學理論
整體語言教學理論認為,語言教學是“口語教學與讀寫教學的整合,是學習讀寫和經由讀寫學習的整合”。語言不應當被肢解成語音、詞匯和語法,而要將有意義的語言通過全面地、完整地方式傳達給學生,實現語言學習“整體大于部分之和”(Goodman,1987)。
因此,基于整體語言教學理論的課堂,應遵循教學內容從整體到部分的原則,力求創建民主、愉悅、系統的閱讀和寫作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發現整體,逐步挖掘教學內容,使每一步學習都有意義。(楊葆貞,2011)
二、 “讀—說—寫”整體教學設計
(一) 教材內容
本篇課文選取北師版英語教材Unit 16 Culture Corner-The Origins of English Surnames。課文主要介紹英語文化中姓氏的來源與種類,其中包括職業、父姓、住址以及個人特征對英語姓氏的影響。課文結構清晰,邏輯順暢,生詞較少,學生理解難度不大。本篇文章的教材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學生對姓氏這個話題也比較感興趣,在對比中西方姓氏文化差異的時候,學生能夠做到有話可說,有理可依。從這個角度來看,選取本篇課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有助于學生擴大國際化視野,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有助于學生運用語言以聽、說、讀、寫等方式進行理解與表達,符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二) 教學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班級教師姓名的來源,啟發學生對中文姓氏來源的思考,讓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狀態。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了解英語姓氏的來源與分類,了解英語姓氏文化背景。在經過拓展閱讀之后,探究英語文化的“中間名”以及“名”的來源與分類,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總結,探究英語文化各類姓氏的規律。之后學生討論分析自己的中文名字的來源,并給自己想一個滿意的英文名字。在學生進行討論與表達之后,引導學生總結對比中西方姓氏的差異,讓學生學習到如何給自己取一個適合的英文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剛才的討論,寫一篇介紹自己的中英文姓名故事的文章,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三、 “讀—說—寫”教學過程
根據整體教學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需要了解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這也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對文章內容進行導入。
(一) 導入
教師介紹自己姓名的由來與故事,引發學生對姓氏來源的興趣。學生在此基礎對其他任課老師的姓名進行討論與解讀,調動課堂氛圍。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中文姓名的來源與規律。
(二) “讀—說—寫”教學模式之讀
在“讀—說—寫”的教學模式中,閱讀是基礎,說是升華,寫作是終極目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悟與積累素材,激發靈感,在之后的討論過程中才能有話可說。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把握教材內容與表達輸出的關聯性,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讀—說—寫”結合的教學優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1. 略讀
學生對文章進行略讀,粗略的了解文章中提及的三種英語姓氏來源,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白行文邏輯與文章框架。
2. 細讀
學生細讀文章,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并對教師所列舉的五個英文名字進行歸類。讓學生更細致地了解不同英語姓氏的區別。
Q1:When did people in England first start using surnames?
Q2:Why did people start using surnames?
Q3:Where did surname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ome from?
3. 延伸閱讀
由于課文內容只介紹了英文姓氏的起源,因此在拓展閱讀文章中,學生將繼續閱讀有關英文“中間名”以及“名”的起源與分類,更加深入地了解英文姓名背后的文化,為之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做好鋪墊。
(三) “讀—說—寫”教學模式之說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要有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在具體語境下,運用英語語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讓學生形成課堂表達觀點的習慣。因此,在“讀—說—寫”教學模式中,讓學生能夠根據閱讀內容進行表達觀點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步驟,既是對閱讀內容的總結,也是對寫作過程的鋪墊。因此在進行表達訓練時,主要分為布置話題、六人一組分組討論、上臺表達三個步驟。教師先把上臺表達的機會給予自告奮勇的學生,然后根據時間情況,教師點名上臺發表觀點。這樣的訓練要求可使學生人人必須說話,人人必須表達。
1. 討論
學生根據課堂上所閱讀的文章,討論分析如何才能給自己想一個合適的英文名字。同時,對比分析自己的中文姓氏,探討中英文姓氏的文化差異。
2. 表達
學生在與小組成員進行探討之后,與班級同學分享自己的英文名字,并結合自己的中文名字,闡述理由,為后續寫作做好準備。
(四) “讀—說—寫”教學模式之寫
在基于閱讀的討論之后,學生對于寫作話題已經有初步的想法,對文本內容有自己的反思,相當于是對寫作文本的口頭建構。在此項建構基礎之上,學生動筆之時就能下筆如有神了。
1. 寫作
學生在十分鐘之內,完成一篇至少一百字的文章,文章內容為介紹自己的中文姓名和英語姓名,并闡明來由。
2. 展示
寫作完畢之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挑選出組內認為最好的文章與全班同學進行分享。
(五) “讀—說—寫”教學模式之評價與修改
本堂課采用小組互評與教師評價的評價方式,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寫作的狀態,也可透露教師評分的標準,客觀反饋寫作情況。同時,除了課堂上的評價,還強調了課后的反思。要求學生思考本節課中自己的表現,以及可以改進的地方,從而提高學生在之后的課堂表現以及聽課效率。
1. 小組互評
學生在組內成員之間交換批改作文,指出錯誤與優點,進行打分。
2. 課后作業
學生在組內成員批改的基礎上,進行修改潤色,并上交文章。
完成課堂反思表,反思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
四、 總結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發現“讀”“說”“寫”三個步驟的連接點,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將閱讀的輸入慢慢轉變為學生的口頭輸出,再由口頭輸出轉變為文字輸出。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意識地將輸入與輸出進行結合,采用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的教學模式,日積月累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Goodman,K.S.1987.Language and Thinking in School.[M].New York:Richard C.Owen Publisher
[2]成尚榮.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N].當代中學生報,2016-08-29(1).
[3]教育部.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2017).
[4]楊葆貞.高中英語“讀—說—寫”活動的教學設計[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1,13(6):59-62.
作者簡介:
蘇倩,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