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作為動機中活躍的因素之一,其發展在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需要的基礎上,推動著個體主動去認識事物并探求真理。西方學家提出了興趣發展的四個階段,將研究慢慢轉向重建個人長期興趣發展的結構及其動態變化中。本文立足于興趣發展的四階段模型理論探析其內在轉化過程,并向教育者提供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發展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興趣;轉化;教育意義
20世紀初,著名心理學家指出了激勵和調節人類行為的興趣所扮演的角色,提出興趣是學習和發展中最重要的動機因素。“興趣”一詞可以描述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但又常常是共同發生的體驗:人被事物所迷住的瞬間體驗,以及該事物令人愉快并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更為持久的感受。
一、 興趣分類及相互關系
自杜威以來,興趣研究經歷了漫長的行為主義沉睡期,而有關興趣分類的系統性研究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初見端倪。赫爾巴特主張從心理主觀上去對興趣進行劃分,他強調應類分心理的狀態,并將興趣分為六類: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和宗教的(郭戈,1987)。此外,根據學習興趣定義的二元性,影響學習發展的興趣動因的研究路線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研究方法是將學習興趣作為因變量,側重于情境興趣(situational interest)對學習和成就的影響;另一種研究方法則是將興趣作為自變量,很大程度依賴于分析個人興趣(individual interest)與學業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就目前而言,將興趣劃分為情境興趣與個人興趣的觀點被學者普遍接受和運用。
從區分情境與個人興趣的定義出發,可以凸顯出二者不同的特征。個人興趣由于其保持的長期性且難操作性,不易受教育干預的控制。相反,情境興趣由于其具有易改變性和可操作性,教育工作者往往側重于情境興趣的研究。但情境興趣往往在實踐操作中表現出短暫性的弊端,因此,當致力于個體生命全過程的興趣發展時,情境興趣體現出的優勢遠不如個人興趣。后來國外學者提出了情境興趣向個人興趣轉化的觀點,Hidi和Renninger(2006)在分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四階段模型。
二、 情境興趣向個人興趣的轉化過程
Hidi和Renninger認為情境興趣、個人興趣都應分別由兩個階段構成。在情境交互中,情境興趣涉及到興趣的觸發階段和維持的后續階段;而個人興趣則包含新興發展的興趣和成熟發達的興趣。興趣發展的四階段模型正是描述了上述的四個階段,其中還包括情感和認知過程;同時它還確立了情境興趣的維持可以為新興的個人興趣提供理論基礎。克拉普(Krapp,2002)勾勒了從興趣的轉變過程如圖1:
圖1 情境興趣向個人興趣的轉變過程
興趣四階段模型體現出一種發展的觀點。最初環境的特征(如學習情境的新穎性、模糊性、驚奇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假設學生認為學習任務有意義并且涉及任務的價值性或愉悅性,則這種情境興趣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觸發和維持情境興趣的重復經歷有助于進一步發展為新興的個人興趣。最后,這種新興個人興趣的維持可能會發展成為良好的個人興趣。可見,每個階段興趣的發展都可能被視為是后繼發展的鋪墊,以及對先前發展的深化。然而,這個轉變通常是一個多階段復雜的過程,不能僅僅從分析概念的角度進行描述。事實上,研究者必須要將其看待為一個發展的連續統一體,這個連續體起始于情境興趣,一種可能接近于好奇心的狀態;而另一種是在成年狀態下對已完全認同的興趣對象顯現出的一種長期穩定的興趣。可以發現,情境興趣與個人興趣并非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因素,其轉變過程也并非是單一不變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其轉變也是一個互動發展的過程。
三、 興趣轉化研究對教育的啟示
個人興趣對認知功能和表現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在教學實踐中想要直接應用個人興趣卻存在很大的問題。盡管大多數的教育者都認為個人化在課堂上是可取的,但卻很少有人能運用足夠的時間有效地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其次,由于個體最初都對學習表現出或多或少的興趣,盡管這些興趣可能不會很好地表達或適合于學校環境,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了解如何培養教育相關的個人興趣,并且創設能夠激發和維持情境興趣。杜威曾提出教育活動應喚醒并激發個體的直接需求,而小學階段的重心是讓個體身體感官與感性能力得到充分舒展,為今后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奠定豐富的感性基礎,可見興趣的發展在人的教育培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郭戈.西方近代的興趣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7(3):60-63.
[2]Krapp A.Structural and dynamic aspects of interest development: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n ontogenetic perspective.[J].Learning&Instruction;,2002,12(4):383-409.
[3]Suzanne Hidi,K.Ann Renninger.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41(2):111-127.
[4]張林,李玉嬋,邢方.興趣發展四階段模型的研究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2(2):25-29.
作者簡介:
任瑾,甘肅省天水市,天水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