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應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著眼于學生發展的評價機制,創新評價方式,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學生狀況;評價方式;評價結果;有效教學
《評價學》專著的作者邱均平教授認為:“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決策?!鼻窬浇淌诘倪@一觀點受到了廣大教育學者的認同。但是,如何正確評價,什么樣的評價方式才是科學的、合理的,成為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相關的小學教育工作者需要堅持貫徹新課改觀念,立足于實際,放眼于未來,根據當前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綜合表現以及綜合素質發展情況,進行科學評價,引導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正確的思想觀念,以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力為目標,加強小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該學科中的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中的測驗存在本質性的差距,其主要體現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科學性教學評價重視評價結果的價值性,將教學評價重點放在了“解釋”“診斷”與“價值判斷”幾點,簡單來說,科學性的教學評價更加重視過程與其價值性。而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測驗教學評價方式,更加側重于教學目標的完成量,與數量化、客觀事物的“獲得”作為課程評價的主要依據,忽視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獲。
一、 明確教學目標,指導評價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評價首先需要明確目標,確定評價目標,確定評價方向,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與依據。該課程中的教學評價目標設計需要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為核心,符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相關標準,分析學生在教學目標過程中的表現以及目標的達成度。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中“我們小點兒聲”一課,就可以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確定以下教學環節:
(一) 場景再現:“教室里面有點兒吵”
(二) 游戲體驗:我為什么聽不見
(三) 奇思妙想:我當小小調音師
(四) 調查發現:“音量收集卡”
(五) 擴展延伸:繪本故事
具體達到以下目標:通過體驗、發現與實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在公共場所低聲說話、保持安靜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在公共場所樂意保持安靜的情感,養成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不影響他人的文明習慣。
教學評價需要僅僅的圍繞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脫離了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教學評價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需要加強對于教材的了解與研究力度,以此提升教學過程的可實施性。
二、 分析學生狀況,設計評價
現代化教育理念倡導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評價設計中需要立足于學生實際,分析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儲備、年齡階段、社會經歷等方面進行綜合性分析,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適當調整教學評價方式。
可以采用以下評價的方式:
(一) “勵志卡(體驗卡、評價卡、寄語卡)”評價法。
(二) “好人好事”評價法。
(三) “學生作品”評價法。
(四) “實踐活動”評價法。
(五) “成長記錄”評價法。
(六) “訪談問卷”評價法……
在期末評價時,學生平時學習成績的資料就成了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
三、 設計相應方式,實施評價
教學評價需要具有針對性,針對教學設計目標的不同,采取相對應的教學評價方法,提升教學評價的時效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應遵循:激勵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簡潔性原則;互動性原則;持續性原則。
以“勵志卡”評價為例,淺談評價的實施問題。
設計方法:
體驗卡:體驗卡根據教學活動的不同。
評價卡(以《垃圾分類》為例):
根據“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干濕要分開”三個方面,對學生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自評、他評以及家長評價。
寄語卡: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喜好設計不同的形式,發送寄語卡的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針對學生成長的需要和課程主題內容的需要而定。例如:你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安全隱患,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和伙伴,能自覺遵守游戲中、校園中、生活中的規則,是個十足的小男子漢了。了不起哦!寄語卡的設計不拘一格,比如寄語內容涉及愛心時,可以將卡片做成愛心形狀;寄語內容涉及環保時,可以將卡片設計為樹葉形狀等等。寄語卡的形狀不是關鍵,寄語的內容才是重點。
“勵志卡”評價如何運用和操作視主題活動的客觀情況而定。學期結束的時候,引導孩子整理“勵志卡”,裝進“成長記錄袋”?!皠钪究ā痹u價模式符合本課程特征,能夠有效的提升小學生在本課程中的學習積極性與課堂主體性。
四、 運用評價結果,促進有效教學
評價結果處理是教育教學中尚未被重視的一個環節,而恰恰是有重要意義的一個環節。教學評價結果的處理,是新一輪有效教學的起點。認清教學評價結果處理的意義,能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就是“最后一公里”的意義。
還是以“我們小點兒聲”一課為例。一周后,全班進行交流:哪些同學能在學校和其他公共場所做到低聲說話、不影響他人?根據交流情況、“家長微信反饋”“評價卡”進行互動評價,然后根據評價結果,給每個孩子分發相應的“寄語卡”,給予他們相對應的肯定和引導。學生就會明白自己做得好在哪里,需要做哪些努力,把保持安靜的習慣養成落到實處。因此,對學生評價結果的分析、判斷和運用是促進學生品德修養提高必須考慮的重要環節。
五、 結語
評價如同指揮棒,決定著目標和努力的方向,評價方式也影響著教育教學的過程,對其進行探索和創新,將改變師生的教學狀態。發揮創新評價方式的積極作用,將實現有效教學的“增值”功能。
參考文獻:
[1]邱均平,文庭孝等.評價學: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杜冰.品德與生活評價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10):44-45.
[3]李玉良.讓學生在科學的評價中快樂成長[J].教育革新,2011(7).
作者簡介:
潘淑珠,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