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在各個學科的課堂中,教師都開始結合核心素養的理念進行教學。高校及社會也慢慢認識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性。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能夠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提高其藝術審美能力和德育水平。因此,小學美術教師需要把培養造型表現能力放在首位,使小學生通過造型表現活動,鍛煉自身的藝術審美觀,激發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需要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以實現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美術;造型;表現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3-0081-02
引 言
造型表現能力是一種以挖掘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和想象力為基礎,學生可以自由表達情感,利用不同的材料去設定主題,并能夠自主創造出具有豐富意義的作品的能力。造型表現能力具有自主性、豐富性以及趣味性等,能夠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想法進行豐富的創作,提高小學生的創造激情。通常情況下,學生若在低年級時沒有繪畫創造能力,到高年級后就會失去繪畫的興趣。為了培養小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利用多種材料呈現精致作品,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教師在上課前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主要研究特殊案例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另外,教師還需要呈現出精心設計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多種材料、多角度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力。造型表現能力不僅需要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創作,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程教案[1]。
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17課“夢中的遠航”時,教師通過每張圓形牛皮紙的方式呈現作品,讓學生自我感悟,仿佛通過望遠鏡來描繪夢中的遠航景色。在課下,教師要展現出富有功底的遠航景色,把學生的作品貼在周邊,讓師生的作品同時進行展示,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在進行四年級上冊第12課“兒歌和童話”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扇柄來承載作品,讓學生聯想兒歌出現的場景以及童話故事中的場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在某個午后,大樹底下傳來的陣陣歌聲,以及在臨近睡覺時,父母在床邊講的童話故事,用這種形式來記錄自身美好的童年。這種形式改變了傳統的白紙作畫的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二、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素質教育階段,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因此,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解知識點和示范畫圖,然后學生再動手繪畫,這種方式導致學生在單獨繪畫過程中容易分心,學習效率較低。因此,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以及認知水平,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降低繪畫難度。
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第10課“頭飾和帽子”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播放視頻等激發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悟到色彩和造型的魅力,總結看到的頭飾和帽子的特點,鍛煉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知識講解環節,教師講授知識點,分別對不同類型的頭飾和帽子進行總結,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基本理論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環節進行師生互動,首先教師簡單展示利用手中材料做出一個簡單的頭飾或帽子,其次讓學生分組探討怎樣才能利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不同的頭飾,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中,做出一個具有特色的頭飾和帽子,最后展示作品,由學生評出最優作品,并對其進行獎勵,或者讓學生帶上自己做的頭飾和帽子進行節目表演等,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
三、利用思維導圖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教師需要以學生的認知和經驗為基礎,結合學生具有差異性等特點,利用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起到引導、幫助和分析的作用。首先,教師需要以課題為中心,設計問題和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感知思維導圖,并進行靈感的創作。其次,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集中思考,進行聯想和尋找靈感,輔導學生畫思維導圖,進行繪畫創作。最后,教師組織點評和總結,團隊之間進行交流和學習。
例如,在蘇少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13課“葉子片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時導入葉子圖片,引導學生關注葉子分布的形態,讓學生觀察葉子的形態和紋理,并向學生講授葉子的功能、特性,運用思維導圖模式進行歸納總結。在創作過程中,采用由樹葉聯想的故事進行創作繪畫,讓學生感受到創作的樂趣,體會樹葉對環境和人類生活的重要性。讓學生畫出思維導圖,進行頭腦風暴想象,以樹葉為中心進行思維導圖的創作,并把自身的想法通過圖像或者文字表現出來,最后在課堂中進行交流、整理以及分類,收攏思維。通過聯想的葉子故事(精靈世界、葉子城市等)進行構思創作,教師需要進行巡視指導,使學生順利畫出具有自身思維特點的樹葉。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多媒體技術能夠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讓學生在視覺、聽覺、感覺上獲得全面認知,改變了傳統枯燥的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使用多媒體使教學形式變得多樣化,使抽象教學內容變得形象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材開發課堂內容,通過視頻或圖像等對重、難點內容進行直觀展示。教師在傳統的課堂中很難快速地轉換圖片顏色,但是教師能夠通過多媒體技術改變一幅畫的顏色,讓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認識到作品色彩變化的魅力。
例如,在蘇少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三原色三間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欣賞不同色彩的圖片,并指出幾幅圖片的顏色,之后告訴學生這些不一樣的色彩主要通過三個神奇的顏色轉變而來的,然后通過視頻展示三原色,通過Flash動畫展示由神奇的三原色調制三間色的過程,讓學生感受色彩的變化情況,使學生學習紅、黃、藍這神奇的三原色,了解大自然擁有的色彩種類,讓學生通過直觀展示掌握三原色和三間色的知識點,使課本抽象的知識轉變成學生感興趣的動畫,從而進行自主探究,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之美以及不同色調的畫面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多媒體技術使得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結 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現有的認知和能力,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從小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在愉悅的課堂環境中進行創作思考。此外,教師需要重視美術教學,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到美術的神奇魅力,培養小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讓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又能鍛煉自身的審美能力,做到授之以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蘇鑫.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231.
作者簡介:曹西瑩(1991.6—),女,江蘇東臺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