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物是高中整體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命、了解世界。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傳統的知識傳遞型教育被培養核心素養型教育所替代。高中生物教師也需要不斷創新教學形式,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設計,拓展學生的生物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生物知識應用能力。文章通過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研究,從而推動生物教育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2-0076-02
引 言
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生物教育模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和優化。高中生物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滲透核心素養的內容,在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對未來的社會建設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高中生物教學加強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不僅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高中生物教師應當積極創新教學實踐途徑,有效地貫徹落實培養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
一、運用生物實驗實現核心素養培養
生物學科擁有豐富的科學內涵,高中生物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實驗環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科學認知水平。生物實驗環節為學生解開生物奧秘、探索生命真諦提供了有效的途徑[1]。學生在參與生物實驗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運用科學思想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
例如,生物教師在講到“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帶領學生對植物體中的細胞吸水性進行實驗探索,從而幫助學生認識細胞的特征。在生物實驗環節中,生物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一個實驗目標,如植物細胞中的半透明膜是細胞的什么結構?對細胞水分的傳輸起到哪些作用?學生在實驗目標的指引下開始利用實驗儀器對細胞組織結構進行觀察。通過實驗觀察與教材內容相對比,學生能夠得到結論,即植物細胞的半透明膜是細胞的原生質層。生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植物細胞放置于溶液中以觀察細胞的吸水過程。在生物教師的啟迪下,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當細胞外界環境中的水分含量較高時,細胞壁和細胞膜會發生滲透現象,從而實現了細胞的吸水功能。通過生物實驗,學生不僅對生物知識加深了理解,還激發了自身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學生構建生物知識體系。
二、運用情境創設實現核心素養培養
生物教育內容中蘊含著深刻的生命思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命發展情境來提高學生透過生物知識看待生命本質的能力。在生命發展情境中,學生對生命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進而真正地體會到生命的頑強與脆弱。生物教師可以借助生物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滲透現象,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從而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例如,生物教師在講到“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生命活動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體會生命的特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影音功能,為學生播放幾年前關于“非典”的紀錄片,通過影片資料中“非典”給人類的生存和健康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及人們利用生物原理研制出對抗“非典”病毒的疫苗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當“非典”病毒肆虐時,人類的生命顯得那樣渺小和脆弱,但人類有著強大的意志力和科學能力,在對“非典”病毒的結構、繁殖過程以及對人體的傷害等角度進行深入的生物科學研究之后,找到了抵御“非典”病毒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認識不再僅停留在書本表面,而是深刻地領悟到學習生物對生命的重要意義。在真實的情境當中,生物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人體的生命活動”為主題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識,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提出很多有實際意義的解決辦法,如根據病毒的繁殖特點進行生物阻斷或者在感染病毒的第一時間進行病毒細胞的殺滅等,從而實現生物教學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三、運用社會實踐實現核心素養培養
生物教學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是,不僅需要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知識和方法,還需要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社會責任意識[2]。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責任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將生活實踐模式引入生物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生物學習的社會價值。
例如,生物教師在講到“人與環境”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讓學生親身領略自然界的美好,從而增強學生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信念。隨著人們對經濟發展的不斷重視,使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情況日益凸顯,而自然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又產生了反作用,如何能夠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是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人與環境”的學習中,生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調研,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并利用生物知識對環境保護提出有效的方法。學生通過實踐調研,發現目前環境受到的污染主要為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森林破壞導致的沙漠擴大等。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生物知識,發現這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如水資源的污染和過度開發導致了植物根系無法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從而造成植物的死亡,進而使沙塵增多,對大氣的健康也造成影響。因此,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可以運用所學生物知識,提出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有效途徑,如對生活和生產用水進行可循環利用、鼓勵植樹造林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運用自主探究實現核心素養培養
高中生物學科的知識內容較為復雜,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生物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了解生物知識內涵;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微課等,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渠道,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生物教師在講到“光合作用”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利用互聯網的豐富資源,找到世界上的光合作用實例,并根據微課中對光合作用核心內容的講解,自主完成一份完整的自主探究學習報告。生物教師在課堂正式授課環節中,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自主探究報告進行公開展示,并引導學生間進行互相評價。這種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應用,使學生在課前就能夠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避免了生物課堂上學生只能被動接收相關知識的不足。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必然會對生物知識內涵存在一些困惑,如“為什么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卻不能呢?”生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展示的自主探究報告,對學生所產生的疑惑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掌握,從而在后續的生物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探究過程中的不足。
結 語
生物學科在科學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與高中生物教育相結合,能夠使生物教學更具科學性和發展性。學生在高中生物的學習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內容,同時也形成了科學的思維和應用能力,培養了自身發現生物現象、分析和解決生物問題的素質,進而使高中生物教育的社會實踐價值得到提高。高中生物教育積極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不僅為生物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劉沐華.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措施研究[J].新課程(下),2018(09):201.
劉東杰,鄭榕.基于生物學經典實驗 發展學科核心素養[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8(02):131-132.
作者簡介:張海龍(1988.1—),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