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妮
【摘 要】本文分析我國教育扶貧投入相對不足、對致貧與脫貧模式研究不足、對職業教育與家庭教育重視不夠等問題,提出精準扶貧的教育路徑: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梳理致貧與脫貧原因,建構教育扶貧新模式;重視職業教育與家庭教育,構建教育協調發展新機制。
【關鍵詞】精準扶貧? 教育扶貧? 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012-03
教育扶貧就是政府投入教學資源和力量,通過教育提升貧困地區扶貧對象的勞動技能,以獲得更好生存能力的一種扶貧方式。進入精準扶貧攻堅階段以后,教育扶貧不僅在精準扶貧上成績斐然,也在推動扶貧對象脫貧不返貧上發揮穩定作用,為人們所重視。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方面,關于教育扶貧,近五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踐層面,學理層面研究較少,缺乏系統概括,影響了精準扶貧整體質量的提高和發展。本文試圖厘清教育與精準扶貧的關系,指出教育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完善精準扶貧的教育路徑。
一、教育對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貧困代際傳遞主要指能力不足、動力不足、資源匱乏導致的貧困代代相傳的情況。教育可以使勞動力學習滿足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掌握適應社會發展的科學文化,主動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工作機會,參與人力、技術、資金的配置,主動創新創業,盡力擺脫貧窮的困境。教育扶貧可以提高人的勞動生產率,提升脫貧致富的效率。教育可以激發個體的積極主動性和適應社會的靈活性、擺脫貧困的堅決性,與產業扶貧、異地搬遷、社會扶貧等其他扶貧方式相比較,教育可以大力提高扶貧對象的勞動技能,激發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影響長遠,是治本之策。
教育在防止返貧上作用突出。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使勞動者在找到工作崗位以后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激發勞動者通過勞動致富的積極性。一技傍身使得勞動者在擇業、創業上更自主靈活,可以充分享受個人發展的成果。通過教育擺脫貧困后,貧困戶的狀況與過去貧困時期相比,生活狀況已然是大大改善了,用水用電各方面的生活既便利又舒適,極少有人愿意可以忍受退回到貧窮的舊況中去,他們會拼力向前。
此外,也有研究者認為,教育精準扶貧實現了社會正義。教育精準扶貧保障每個受教育者的權利平等,使程序正義,有效配置了教育資源,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融入城市接受教育,不搞“一刀切”,力圖機會均等,做到差別對待,實現了精準扶貧起點、過程、結果的公平正義。
二、教育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教育扶貧實際投入資金總量、占比相對不足
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教育投入的總量依然偏低。“2013年我國人均教育經費為360美元,教育總投入占GDP的比例是5.3%,而美國2009年人均教育經費是3300美元,教育總投入占GDP的比例是7.3%,OECD組織國家2009年人均教育經費是2200美元,教育總投入占GDP的比例是6.3%。”與我國長期情況比較,我國農村教育投入總量逐年增加,但占比沒有顯著變化。“從我國教育經費方面的公共投資來看,自1998年以來,我國的教育經費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從1998年的2668.89億增長到2011年的23085.78億元,增長了8.65倍。農村教育經費也基本呈現出上升趨勢,從1998年的793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6752.66億元,增長了8.51倍。但是農村教育經費占總教育經費的比重基本維持在25%-30%的水平上,23年間沒有顯著變化。”
(二)對致貧與脫貧模式研究不足
對于貧困的發生,學界主要有貧困文化理論、資源要素理論、人力資源貧困理論、貧困生命周期理論等四種理論。美國學者奧斯卡·劉易斯的貧困文化理論認為貧困群體中存在故步自封、萎靡不振、不求上進的文化,以致貧困群體不能打破貧困困境。資源要素理論認為,貧困對象對土地、勞動、資本等資源要素配置不合理而致貧。研究者姜德華把貧困歸結為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或不合理開發。美國學者舒爾茨的人力資源貧困理論認為經濟的發展取決于人的質量,個人收入水平與其受教育的年限呈正比,貧困的發生乃是人口素質低的結果。貧困生命周期理論強調了家庭主要勞動力要成為技術工人,否則家庭可能陷入貧困。該理論的運用表現在目前我國政府為貧困生提供助學貸款,幫助其完成學業,以有效地提升人力資本,減少貧困的發生。
上述理論從多個角度解釋了貧困發生的原因,但存在明顯缺陷:一是沒有確定最根本的致貧原因,沒有深入探討各因素在致貧上的占比情況。二是沒有建構模型,沒有探討致貧和脫貧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致貧可能會以人力資本提高后脫貧的,而在人力素質不變的情況下,加大產業扶貧也能解決家門口就業難題,從而脫離貧困。致貧和脫貧之間如何相互作用,致貧和脫貧各要素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仍是一個重要問題。三是這些理論普遍重視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社會力量有所忽視。目前我國政府投入很大,私人資本、社會資本卻激發不足就是這種視角局限的結果。“2005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保持年均17.4%的高速增長,而非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年均增速卻跌為2.6%。”
(三)對職業教育、家庭教育重視不夠
學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職業教育上,其他層次職業教育成果較少,沒有指明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各自任務。一方面,宏觀上存在制度障礙,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可以升入高等職業教育,那么學生完成學業后怎么在職業教育體系和非職業教育體系實現自由流動呢?目前并沒有流動機制,是一個比較大的制度障礙。另一方面,微觀上也有一些實踐障礙。職業教育申報新專業程序復雜,難以獲得審批,而一些有市場的專業無法通過審批,失去了招生的機會。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是解決“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有效手段,但是基層師資力量匱乏,開課不易,貧困戶也缺乏足夠重視,貧困生進入職業教育后重視也不夠,時有中途輟學情況。
三、完善精準扶貧教育路徑的辦法
(一)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的教育精準扶貧指導思想。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我國在教育投入上非常重視,與大部分國家不同,在財政收入沒有占到國內生產總值(GDP)30%~40%區間時,財政教育投入就達到了4%。我國教育經費發展水平仍處在所有國家的中等水平,與發達國家比較尚有較大差距。我國應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力爭每年財政性教育投入達到5%,繼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占教育經費的比重,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私人資本、社會資本進入教育扶貧領域。
(二)梳理致貧與脫貧原因,建構教育扶貧新模式
中國的教育精準扶貧主要有四種:輸血式教育扶貧模式、造血式教育扶貧模式、協作式教育扶貧模式、智慧教育扶貧模式。輸血式教育扶貧模式主張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人財物的投入。劉冠南認為,財政性教育投入不足是導致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存在問題的原因之一。造血式教育扶貧模式旨在通過教育,提高扶貧對象的自身素質,提高勞動技能,改變貧窮落后、守舊不前的觀念,從而實現個人發展。協作式教育扶貧模式強調政府、高校、社會力量多方加強精準扶貧溝通協調,實現教育扶貧效果的最大化。馮涌鋒、陳夫義指出海南省在教育扶貧中實施以政府、非營利性組織、學校三方為主“三位一體”教育扶貧模式,提升了貧困人口素質,提高了社會效益,改善了民生。
智慧教育扶貧模式將是今后教育扶貧模式發展的新方向。智慧教育扶貧模式認為貧窮的本質在于信息的缺乏,智慧扶貧的建設將會推動信息的流動,從而帶來資金、物流流動,使教育扶貧由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李昊認為,智慧城市在渠道、數據、服務和包容幾方面,對扶貧產生深遠影響。石健認為,智慧扶貧管理系統會實現信息化、實時化、數據化的管理,從而實現扶貧上精細管理。大部分研究者認為“互聯網+”教育扶貧是第四種教育扶貧模式,但是自從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以后,“互聯網+物聯網”概念廣受認可,之后陸續大量運用云計算和智能設備。我國從2012年開始建設智慧城市,目前提出或正在建的智慧城市有500個左右。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脫貧攻堅的推進,相信精準扶貧在以往“互聯網+”模式基礎上,更注重感知智慧化的應用,加上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設備,最終會實現精準扶貧的智慧化服務和管理。
(三)重視職業教育與家庭教育,構建教育協調發展新機制
重視職業教育,一是優化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使之與全日制本科教育相互流動,使其優秀分子向上提升有希望,優化專業設置,及時審批適合市場的新專業,及時淘汰落后的舊專業;二是尋找外推和內生共進的扶貧模式,既注重貧困地區產業環境、資金缺口的問題,也加強扶志、扶智的問題,共同推進貧困戶盡快脫貧不返貧。
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留守兒童、流動兒童應運而生,數量巨大。呂利丹、閻芳等以2000年、2010年、2015年調查數據為基礎,研究較長時期內兒童人口的變動趨勢,提出2015年全國留守兒童規模達到6877萬人,得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仍然巨大且城鎮留守兒童規模日趨壯大的結論。留守兒童最大的心愿是與父母團聚,現實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容樂觀,情感忽視、教育忽視、安全忽視、醫療忽視等情況突出,缺少家庭教育的留守兒童認知上更容易出現偏差,情緒更加焦慮,性格上更加孤獨。互聯網時代進一步加劇了留守兒童與父母、祖父母的數字代溝,留守兒童或青少年群體沉迷游戲,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青少年更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會的穩定。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當前研究在完善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的創新,加快學前教育,促進留守兒童流入城市等方面取得較好成績,我們單獨提出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研究者普遍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強烈關注,而政府對家庭學校疏于指導,留守兒童的父母對此更是疏于管理,對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嚴重后果估計不足。“父母親外出單獨與父親一起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5.12%,隔代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絕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主婦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當夫妻雙方不得不派出一個人外出務工時,也有一些母親外出務工的情況,他們似乎對誰負責照顧孩子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考慮不足。如果夫妻雙方都必須外出工作時,把留守兒童留給文化程度不高的祖父母,養而不教可能性極大。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長達76年,他們認為,親子關系是一種重大的人際關系,童年被愛與親密代際關系是幸福人生的關鍵,有助于提升成年后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反之,親子關系疏離冷漠會增加貧病、犯罪、心理疾病的風險。當前,我國留守兒童家庭中也充斥著不少情感忽視、暴力溝通的問題,重視留守兒童的(下轉第17頁)(上接第13頁)家庭教育對教育扶貧作用巨大,對精準扶貧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朱之文.扎實推進教育脫貧 著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J].行政管理改革,2016(7)
[2]楊鳳平.黃承偉:教育扶貧應立足當前,面向未來[J].財經界,2018(4上)
[3]胡耀宗,劉志敏.從多渠道籌集到現代教育財政制度[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1)
[4]謝小麗,杜希,張桃李.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資金投入與農民收入增長研究[J].農村金融,2018(2)
[5]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
[6]李興洲,刑貞良.攻堅階段我國教育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創新[J].教育與經濟,2018(1)
[7]馮文全,徐松妮.精準扶貧的教育路徑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下)
[8]段從宇,伊繼東.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J].要素及實現路徑,2018(5)
[9]趙紅霞,王文鳳.致貧視閾下我國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探討[J].陜西師大學報,2019(2)
[10]王大江,孫雯雯,閆志利.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理論基礎、實踐效能與推進措施[J].農村教育,2016(34)
[11]姜德華.中國的貧困地區類型及開發[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12]劉冠男.吉林省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13]范涌峰,陳夫義.“三位一體”教育扶貧模式機制建設分析[J].理論建設,2017(10)
[14]李昊.論貧窮的本質與智慧城市的扶貧[J].中國名城,2016(8)
[15]石健.智慧扶貧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9)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