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娣
摘要:稅收基礎課程以稅務會計崗位為依據,主要培養學生會計職業技能。為了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語言表達、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的有機協調發展,根據《稅收基礎》的課程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教學效果,采用項目教學模式開展教學。
關鍵詞:項目教學;教學設計;實際能力
《稅收基礎》是中等職業學校財經專業實踐性課程之一,該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在從事財務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稅收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了解并熟悉我國目前稅務管理、稅收制度和稅收法規。根據課程的特點和要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對分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合作。
一、內容承上啟下,緊扣教學目的
內容的設計要承上啟下,對于這點大家都是這么做,但要注意緊扣教學目的,避免不著邊際。對于上一課的內容,設計一些問題或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涉稅的問題為引入新課作準備。
根據稅收課程的特點,項目之間有很多聯系。例如,申報企業所得稅前,我們必須先申報各種稅收(如消費稅,城市維護建筑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會計實務,在企業所得稅業務之前應該研究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并且應該在商品勞動稅的范疇中學習幾種稅務業務。相應的經濟業務、納稅人和稅收范圍貫穿于稅務業務。因此,根據稅務的實際工作步驟,設計稅務業務。首先,判斷經濟業務,然后核算歸納,最后提交納稅申報。
二、創設模擬情境,應用任務導向,綜合設計教學項目
隨著稅務信息化的推廣,網上發票認證、網上稅務申報等業務系統的普及和稅收管理業務流程的優化和完善,因此,在稅收理論教學過程必須與時俱進,結合稅務機關實際的工作流程,并通過模擬稅收業務工作情境的方式,設計與實際業務流程相符合的教學。
首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稅收的具體內容,創設稅務情景。例如:在講解“消費稅基本知識”時,創設職業情景,穿插互動游戲為:情景一,某從事酒類生產和銷售的綜合性企業,本期外購一批生產所需的酒精材料,取得價款為20萬元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情景二,酒精購入后投入糧食白酒生產,生產的糧食白酒對外銷售,取得銷售收入50萬元,并給對方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通過這兩個情景隨機抽取三名學生,每人分發一張紙板,三張紙板分別是:增值稅(進項稅額)、增值稅(銷項稅額)和消費稅,要求按給出的情景依次舉紙板,看所舉紙板和情景描述是否能夠準確對應!最后,讓學生思考:哪些行為應納增值稅?哪些行為應納消費稅?
其次,為了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現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稅收課程的教學過程,依據稅收業務流程,通過任務分解和導向將各種稅收業務分解成若干個教學項目,比如:在學習“一般納稅人增值稅實務”這一項目時,就可以分為五個教學任務:一般納稅人的基本要素,增值稅進、銷項稅額計算,應納增值稅額計算,增值稅的稅收優惠和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納稅申報。通過案例模擬分析,教師串聯多個環節,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各種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夠全面,細致地掌握實際納稅操作流程。
再次,按照“假(即模擬)項目假(仿真)做”實現教學,通過給定的場景案例資料,由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確定相應的業務處理方法。例如,在研究“消費稅計算”時,假設情景案例。湖南華寧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性公司,主要從事葡萄酒和卷煙的生產和銷售。學生必須根據經審核消費稅的稅務相關業務的原始憑證計算消費稅,并填寫“商品及服務稅報稅表”及其附件數據表,并申請納稅申報表。
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每項教學任務都通過精心設計,使其盡可能接近現實。例如,在學習“企業稅務流程”時,我們會模擬公司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學會填寫稅款。登記表,“增值稅專用發票”,企業發票管理和納稅申報。
三、關注社會熱點,統籌教學內容
理論與實際的緊密聯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稅收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之一,具有高度的政策導向和時間敏感性。稅收課程的亮點應該反映生活的主題,反映時代的特征。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直接體驗,注重學生生活的邏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和諧發展,呈現或提出問題,并用實際案例,提供場景和想法分析。在教學過程,筆者力求講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案例,幫助學生通過活化知識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在分析《稅收的種類》時,結合汽車公司、房地產公司和某作家的稿費,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論上的提升。
四、逐步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稅收是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和主要來源。目前我國的稅種較多,考慮中職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特點,循序漸進,先通過一些比較簡單或學生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事例入手,逐步展開教學環節,并落實學生探究活動,最后實現理論上的提升。對于中國的主要稅收類型,我們必須結合具體的例子,通過互動學習和師生之間的探究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通過稅務動畫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和積極思考能力。比如:在學習“消費稅基本知識”時,讓學生通過增值稅和消費稅的關系視頻,分析稅種的聯系與差異。
其次,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學習“個人所得稅基礎知識”,借助外國旅游者在我國國內購買我國發行的社會福利彩票中了一等獎,兌獎時,彩票管理中心代扣了他應繳的個人所得稅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自由闡述鍛煉學生,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學習情況的各種信息,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最后,“認知、運用、操作”的思路,根據稅務業務的性質,學習項目根據每種稅種設定。一是稅收類型的含義和內容,使學生認識和區分稅收的主要稅收要素;二是計算稅額,使學生學習稅收要素的綜合運用,并如何計算應納稅額;三是申報,讓學生了解納稅的具體操作程序,完成申報和納稅。
五、活動和任務“花樣”式
根據不同稅種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活動和任務,力求做到新奇和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為了讓學生理解偶然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學習《個人所得稅》偶然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時,首先播放一段相關視頻,再讓學生思考從視頻中獲得了哪些知識?中間穿插游戲活動,最后假設案例中的主角換成外國旅游者,處理是否一致?
六、作業設計和課堂內容相結合
作業設計和課堂內容相結合,可以把無法完成的作業任務,讓學生查找材料,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探索。
七、理實相融合
稅收理論貫穿稅種的法律規范,若先講理論后講實踐,學生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很難深入了解這些理論。筆者的做法是,將相關理論知識穿插于各種相關工作的項目和企業的稅收業務的操作。
注重實踐活動,精講多練,讓學生動手計算,稅收各稅種的應納稅額有極強的實踐性,各類稅種的申報,以應納稅額為基礎,為激發學生思維,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動手計算,有利于學生領會所學知識,把握規律,掌握技能。比如:在學習“增值稅計算”內容時,根據案例資料,讓學生逐步計算銷售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最后計算增值稅應納稅額。
總之,稅收課程有其殊性,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形成一種觀念,到職業學校來學會計專業,不是學好會計就行,其他科目都一樣重要。
參考文獻:
[1]戴藝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在中職《稅收基礎》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 (18).
[2]胡瑞香.中職會計專業《稅收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基于“開拓性提問法”的課堂實施[J].赤子(上中旬),2015 (17).
[3]孫成龍.信息技術在高職會計專業《稅收基礎》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經貿實踐,201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