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芳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是深化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基礎。新課程的課堂改革中,語文教學應促進師生之間的對話。研究師生間的對話,其重點是尋找出語文教學的智慧,并以此為特點,從教師課堂身份的轉變,創設情境對話,賞識學生三方面入手,實現師生間思想的交流與對接,使語文課堂呈現生成的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師生對話;教學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51-2
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教育部首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認為它處于深化課程改革的基礎地位。因此,推動語文課程改革,離不開語文核心素養的導向。在語文核心素養的指導下,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出現“合作”一詞13次。我們仔細地審視相關指導性語言,如“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這里的合作即師生間合作,更多的應是一種有效對話。在對話中讓師生實現思想的交流與對接,共同促成思想與智慧,以使課堂真正呈現生成的價值。
一、初中語文對話式課堂的現狀
1.課堂對話程度表面化
觀師生間對話,缺乏真正的深入思考。在一次語文展示課《楊修之死》中,老師在學生交流完不同想法后,說,“我們總結一個楊修的性格。”然后出示預先做好的PPT上的楊修性格概括:“楊修:傲慢、輕狂、好耍小聰明”。學生許多的想法全部被“縮”到教師的想法中。這幾個詞就是從教參上“搬”下來的,其實教師并無自己真正的想法。在這樣的合作中,教師并沒有帶著自己主動與學生交流的準備進入課堂,其思想在學生面前自然缺失,這樣的對話只停留在表面。
2.課堂對話意義虛弱化
我也曾聽過一位語文教師在兩個平行班級中上的同一堂課《老王》,兩堂課幾乎是同樣的程序,得出同樣的結論,“具有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教師在進課堂前與出課堂后,自己的思想并沒有得到一絲的提高或改變,“我還是原來的我”,一位教師如果沒有了真誠交流思想,以促成學生,也促成自己提高為準備,其對話的意義不僅沒有,反而顯得虛弱。
二、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導向的高效對話式課堂的理論依據
1.對話式教學理念的提出
著名的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認為教學應該是對話式的,對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他所倡導的“對話式教學”,直接針對著傳統的“講授式教學”。
2.對話理念與核心素養的結合
弗萊雷還認為,對話作為一種人類現象具有某些構成要素,其中兩種(行動和思維)是相互關聯和作用的。對話需要行動和進行思維,且行動和思維不能截然分開。
我們將弗氏的對話理念與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新課程理念結合起來,就可以在師生情感與思想交流的互動中,找到語文教學的智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導向的高效對話式課堂的策略
語文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最重要的是深蘊在形式中的思想與情感。《岳陽樓記》能流傳至今天,不僅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整齊的句子,更是因為舍棄個人榮辱,記掛天下安危的志士情懷。《皇帝的新裝》能傳遍世界,不僅僅是故事的可笑,更是每一個讀者都應該思考的“誰是那個點破騙局的孩子”等問題。
因此,我們要重新認識對話對于師生智慧的意義,也重新認識教師應有的思想準備的積極的推動,筆者嘗試并分析總結了一系列對話式課堂的高效策略。
1.轉變教師的課堂身份,在平等和諧的層面上積極對話
(1)以期待者的身份參與對話。課堂上教師往往口若懸河,充分占據主角地位,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或是進入教師預先設置的種種“圈套”之中,其實被剝奪了對話的自由與權利。所以,在進行對話前,教師要放棄控制全程,讓學生真正獲得自己的話語權。
(2)以引導者的身份探索交流。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放開手腳,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發現問題,用自己的語言提出問題,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真誠的交流。師生間在和諧的氛圍中,平等地從中體會解決問題而獲得知識與能力。
(3)以參與者的身份啟發新知。比如《濟南的冬天》一課中,我讓學生在課前提出準備好的問題。其中有學生提出“為什么題目是'濟南的冬天',而不是'冬天的濟南'呢?”這個問題自己也沒有準備。我先聽聽學生的想法。有A學生認為,這是突出表明所寫的冬天是濟南這個地方的;有B學生認為,這是表達對濟南冬天的熱愛與贊美;有C學生認為,這是側重點的不同,而作者更側重于冬天……我讓提問者自己選,她選了A同學的回答。輪到老師了,我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表達了個人的想法,這些同學都講得有道理,但自己更支持B同學。在對這個問題的探究上,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中提升著自己的思想,而老師也從中得益非淺。每一堂課都會生成很多的東西,每一位同學(老師)都可以從對話中獲得益處,提升思維能力素養。
2.創設合理的情境生活,在思想碰撞的條件下啟發對話
(1)設置情境,共生思想。我們要改變教師的傳統角色定位,變知識的傳遞者為情境的創設者。讓設置的情境能真正激起學生的思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要激勵學生提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能體會到參與對話的樂趣;要學生學會對教師、對同伴的質疑。提供師生對話與交流的時間與空間,正是促成師生思想共生的價值所在。
(2)打破框架,提高層次。我們的合作與對話,隱含明確的指向性。比如“《一顆小桃樹》中,你從小桃樹身上得到什么啟示?”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是相當明確的,“不屈不撓的奮斗必將戰勝苦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樣有明確指向性的題目其實是不能啟發學生的智慧的,因為他們的思維被預設到一個框架中。
打破這個“合作框架”,就需要我們在“情境”中尋找思想。“水嘗無華,相蕩以成漣漪”,要將師生平等置于交流的“場”中,以促成師生高層次思想的產生。
(3)深入實際,巧妙提升。比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我設計這樣的情境:最后盲孩子復明了。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假如盲孩子最終并沒有在影子的幫助下復明,那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呢?
老師加入到小組中去,與學生描繪出這之后的種種情形,從而師生對“帶有責任的無私的愛”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有了深切的感受。從中,能感受到孩子們善良的天性,豐富的情感與神奇的想像,且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
3.賞識學生的各種潛能,在愛與信任的基礎上促成對話
(1)轉變觀念,生成智慧。當教師把學生只是當成授課的對象,被動地接收,則不能真正地實現對話。而要把學生當成有著豐富情感和強烈的表達欲望,也能夠使自己的潛能不斷地發揮的參與者,對話才真正有了意義,才可能促成思想的提升,智慧的生成。
(2)現身說法,激發潛能。在題為“感恩”的作文教學中,有一個學生只有廖廖幾語。于是就和學生親切地交流,也把自己少年時家庭的艱辛說給他聽。后來,這個學生回去寫了兩千字的作文,寫到自己迷戀游戲,忽視父親的慚愧;也寫到父親的木訥,自己應擔負的責任。學生的生活包含著他的情感與智慧,完全可能被激發出來。師生間的對話,正可以促成彼此情感的交流,激發潛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3)愛與信任,破解難題。愛是對話的基礎,也是對話的本身。一個對話出色的老師,必然也是個好教師,在面對他的學生時,就像面對自己可愛的孩子,面對著充滿希望的青年,就會表現出滿腔的熱情,就會顯示自己全部的智慧。有了愛,就有了賞識,就有了信任,有了尊重,一個教師得到學生的尊重與信任,還有什么難題不能破解呢?給學生付出愛,你就會在對話中收獲更多的愛與信任,你會發現自己的學生是多么愿意參與對話,多么渴望得到老師和同伴的想法。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導向的對話式課堂的存在,是生成語文教學智慧的園地。語文核心素養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品格和能力的目標,也能在這樣的高效對話式課堂中落地。師生的對話就會像清澈流淌之水,一路流去,見兩岸桃紅柳綠。
[參考文獻]
[1]榮維東.語文核心素養構成要素與模型建構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2017
[2]《新課程語文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申廷齊.淺談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中學語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