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飛 張志萍
[摘 要] 隨著信息化、工業化深刻影響著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新技術、新工科蓬勃興起,將帶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為了培養能支撐產業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我國工程教育服務目標由“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轉化。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具體體現在按照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越發重視實踐教學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地方高校強化實踐教學的思路在于完善實踐教學鏈條,加強校內實踐和實踐基地建設,搭建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根據社會需求,主動對接地方企業、行業、研究所,深化產教融合,打造“多方協同育人”新生態。
[關鍵詞] 新工科;實踐教學;產教融合;高等工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2-0090-02
經濟的發展以新技術革命為引領,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突破,以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標志,以人力資本的高效投入減少對物質要素的依賴,推動新一輪生產方式變革和經濟結構變遷。隨著互聯網和信息化深刻影響各個領域的發展,帶來信息互聯、消費互聯、生產互聯、智慧互聯,人類社會正迎來信息革命,將由工業時代邁入信息時代,主導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由行業標準向信息轉化,基于新形勢、新需求,新技術、新工科蓬勃興起。為應對經濟發展和國際形勢,我國工程教育的定位由“工程教育大國”轉化為“工程教育強國”。2010年,國家提出卓越工程教育培養計劃,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2016年,國家提出新工科建設,牽引著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變革。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新工科”計劃,并先后達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對于地方本科院校,應抓住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以新工科理念推動學校教學改革。
一 高等工程教育中實踐教學的現狀
在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是創造性應用和發展理論的過程,是綜合能力形成的過程,在培養工科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本科院校,在廣泛調研地方經濟需求情況下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由于缺乏相關企業工程師的參與、師資隊伍的固化,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偏重理論教學、弱化實踐能力培養,難以培養實用性人才所需的專業能力,與實際應用脫軌等問題。這種教學現狀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知識,但是缺乏工程實踐經驗,難以滿足企業用人單位對崗位的職責需求,難以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無縫對接??偟恼f來,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存在如下的教學現狀。
第一,實踐教學目標不合理。實驗課程大綱中制訂的教學目標多為驗證相關課程的理論知識、訓練相應的實驗實訓技能,而未對創新能力、責任感、協作精神等能力的培養提出明確要求。
第二,缺乏過程管理和監督。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對實踐教學評價多數停留在教學設備、指導教師配備、實驗課程與實驗開放情況、實驗經費保證等指標的考核,不涉及能力培養力度、產出效果的考核,因此實踐能力培養效果得不到保證。
第三,課程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未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鏈條。高校實踐教學并不局限于課程實驗教學,還包括實踐教育,兩者共同構成實踐教學的必要環節。課程實驗教學旨在驗證理論知識和掌握實驗實訓技能,實踐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和表達能力等。校外實踐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深入行業企業的生產、研發第一線的機會,有助于學生形成工程思維、積累工程經驗、形成工程實踐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與課程實驗教學相脫節,兩者之間缺乏互動性、銜接性,未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鏈條。
二 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強實踐教學的路徑探析
第一,加強校內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為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提供校內實驗實訓環境,將實踐性教學落到實處。進一步完善工程訓練、創新創業等校內實踐平臺,同時要引進和開發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平臺,強化工程實踐教學,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實踐教學比例,配備考核合格的工程實踐導師,指導學生組建專業實踐興趣小組和技術研發團隊,利用實踐平臺開展科技創新、參加學科競賽和企業技術服務。
第二,搭建校外實習、實踐創新平臺。主動揚棄原有校外掛牌、簽約而未真正開展實踐教學的基地。做好人才培養與新產業升級改造的校地對接,根據地方優勢資源,主動聯姻地方重點企業、行業,雙方統一實踐平臺建設的價值觀,共同建設一批符合崗位能力訓練的真實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立足實際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定期做好實踐平臺育人總結工作,把專業實踐與企業用人和產業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拓寬大學生校外實踐和就業渠道,讓更多的本科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去進行畢業設計,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解決企業用人單位在人才儲備方面遇到的瓶頸問題,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
與揚州市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不僅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還有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目前與高新區建立產學研基地,簽訂的教學實習基地,主要面向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合作兩年以來,企業對學生、學校的認可度不斷提升。對于畢業生,允許選擇在企業完成畢業設計,學生根據知識儲備和在企業實習期間積累的實踐經驗,發現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有待改進的工藝等,確定研究課題。畢業設計實行“雙導師制”,由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共同指導,企業導師負責技術指導,包括研究方案的制定、實施與評價;校內導師負責畢業設計的總體把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教學大綱的要求,把握畢業設計的進度、格式和質量。在鞏固現有合作的基礎上,擴大合作范圍,輻射到學院其他專業,同時也與更多的地方企業開展校企合作。
第三,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產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設的重要舉措。目前對產教融合沒有明確的定義,筆者的理解:“產”是指與有著豐富經驗和較強實力的行業、企業合作,以企業需求為動力,企業參與培養工程人才;“教”是指以高校教學體制為基礎,與高校聯合辦學,深度整合高校資源,接軌最前沿的技術和教學理念,發揮體制優勢,突破體制短板。構建人才培養共同體,提升工科人才培養質量。校企深度共建應用場景案例及課程模塊、產學研一體化課程體系,建立教學實踐管理平臺;產教融合的成果,可用于分享在線開放課程、教材案例、平臺工具、骨干教師培訓,讓學生自主學習。
緊跟行業,密切產業,依托企業,搭建平臺,開發資源,深化產教融合,創新合作模式。
建設雙主體學院,為企業走進高校提供服務與支撐。探索形成行業協會與企業深度參與的高校專業培養體系的體制機制,實現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全過程,校企聯合開展招生、專業建設、實訓實習、質量評價、畢業生就業創業、協同科研攻關等;
探索教授技術總監的聯合科研模式。大學教授擔任研究所技術總監或學術主任,負責科研方向把握、重大科研項目技術路線選擇、重大科研項目申請等工作,鼓勵高校與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支持教授團隊到研究所從事相應的研究工作;
探索科研成果多方共享機制。大學和研究所共有論文、專利,大學和研究所協議分配國家重大項目科研經費、產業化項目收益;
推動我國工業技術體系的創新。推動高校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教學體系面向企業實際需求的過渡,更關注人才培養的工程化過程和環境。
第四,打造“多方協同育人”新生態。新工科建設,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必須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強化教育為產業發展培養人才的認識,落實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深化產教融合、打造“多方協同育人”新生態。加強工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形成適應時代發展的國家、行業、學校三級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
校企協同。在學校依托行業、校企合作、走產學研結合辦學的總體思路指導下,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引進國際技術標準、行業標準、企業項目和企業教師,建立行業學院、校企研發中心,共同培養人才。建設集教育、培訓、研發于一體的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做好人才培養與新產業升級改造的校地對接。采取校企聯合培養方式,在研究和參考國內同類高校相關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的基礎上,依據地方經濟特點和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學校的辦學條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主動為行業企業服務,行業企業積極參與的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
校校協同。與同層次院校合作,強強聯合,強弱幫扶,優勢互補,組建協同創新平臺,共同發展與培養人才;與高職、研究生院校合作,開展高職、本科、研究生銜接貫通式人才培養。
國際協作。新工科建設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全方位引入國際化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聘請國(境)外教師,選派師生赴境外院校學習研修,在技術上實現與國際接軌;接受和培養“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促進技術輸出與文化交流。
強化實踐教學在工程人才培養中所發揮的作用,加大實踐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的學時,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分配,實現實踐能力培養四年不斷線。校企深度共建基于企業、行業一線的應用場景案例及課程模塊、產學研一體化課程體系,建立教學實踐管理平臺,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鏈條。為了培養能支撐產業發展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人才,注重學校“雙師型”師資的培養與來自行業、企業專家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根據社會需求,主動對接地方企業、行業、研究所,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經濟,形成多方協同育人的新生態。
參考文獻:
[1] 吳愛華,候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張韋韋.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J].教育與職業, 2010(19).
[3]俞位增.基于“四個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8(3).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