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可以讓小學生更快速地融入學習情境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幫助學生觀察生活并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為小學生設計合理的生活學習情境,充分尊重小學生的主體性,為其設計與時俱進并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內容,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文本主要研究讓生活化點綴小學科學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生活化;點綴;小學教育;科學教學
一、 前言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一切知識點都來源于生活,學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能夠用智慧的頭腦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技能。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內容,要求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甚至走出校園,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意識,使其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和價值觀念引導實踐,以此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 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進步,小學教育作為初級教育的重要分支,學校、教師甚至是家長都已經認識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方法上還存在偏差。具體來講,首先在小學科學教育中,不少教師認為科學就是帶著孩子們一起玩,雖然國外也提倡“在玩中學”,但是很多教師就是單純地帶著學生做游戲,不僅沒有立足于教材,也沒有設計與科學教學息息相關的內容,學生雖然身心愉悅,但是卻沒有獲得知識性成長。其次,教師所設計的科學內容忽視了生活氣息,不少教師為了能夠拓寬小學生的視野,在設計科學教案的時候,故意選擇一些學術氣息濃厚的科學知識,在教學中直接灌輸給學生,既沒有導入環節,又缺乏針對性和生活性指導,小學生很難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因此教學成果一直停滯不前。
三、 讓生活化點綴小學科學教學的方法
(一) 為小學生創設充滿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之外,最重要的還應該將原本晦澀的知識點用一種頗具輕松愉悅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從多角度設計科學課堂,模擬生活化的情境,從情境導入一直到問題的提出都要與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講到《不同材料的餐具》的時候,餐具是每一位學生一日三餐都需要用到的東西,吃的食物不同,所選擇的餐具也各有差異。因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從生活出發,回憶一下在家里吃飯的時候,使用最多的餐具都是什么樣的。同學們七嘴八舌,有使用鋼勺的,也有使用塑料筷子的,還有的學生說平時都是用竹筷子吃飯。而碗也有各式各樣的,有瓷碗、木碗還有塑料碗。還有的小朋友可能會有疑問,在吃水果如蘋果或桃子的時候,是不需要餐具的呀!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小學生準備一些不同材質的餐具,讓孩子們分別用眼睛看、用手摸,看看這些不同材質的餐具分別有哪些特性,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對生活的觀察,說一說哪種材料最好洗,哪種材質最隔熱,哪種材質看起來最環保,等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陷入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根據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了解不同材質餐具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對于拓展學生思路,滿足其好奇欲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拓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
想要提升小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光依賴教師的講述或者是課本內容是完全不夠的,因此,小學科學教師需要認識到拓展小學生課外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盡可能多地為小學生爭取課外活動的機會,讓小學生能夠在科學的課堂上,多與自然和社會接觸,并將生活場景和科學知識結合在一起,讓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體會到科學的樂趣,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講到《蚯蚓》的時候,為了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教師除了要講基本的理論知識,如蚯蚓的身體是由許多體節構成的,有口、環帶和肛門等構成之外,還應該讓小學生真正觀察并觸摸到蚯蚓。因此,教師就可以趁著雨后的時候,帶領學生走進校園中,親自用瓶子和鏟子挖蚯蚓,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自然的奧妙。小學生由于好奇心較強,自然會問教師“為什么蚯蚓在雨后才出現?為什么不小心把蚯蚓截斷它們還能活?蚯蚓是在哪里排便?”等等。這樣學生在沒有教師的引導下,就能直接發現這些問題,大大調動了小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捉到的蚯蚓暫時帶回班級,然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并有效總結教材中的知識點,活動結束后再將它們放生。這樣一來,班級里平時膽子比較小的女同學也能漸漸克服恐懼,參與到蚯蚓的觀察活動中來,既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尊重自然,學會與自然界的生物交朋友,促進其健全人格的養成。
(三) 促進科學探究方式的生活化
小學科學的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教師除了要滿足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之外,還應該有所側重地提升學生的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將相對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教材中的內容與生活化的情景結合在一起,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探究學習模式和探究內容,讓小學生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感悟到科學的智慧,從而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和交際中來,為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變化》的時候,如果讓小學生自己去研究聲音的變化,他們很難會對聲音產生不同的了解,最終的學習成果也會不理想。因此,可以讓小學生幾個人一組,共同來完成聲音的學習。小組中有人負責演示,有人負責記錄,保證分工明確。例如,當兩個人悄聲細語的時候,聲音的特點是什么樣的;如果是大聲吵嚷的時候,聲音又會發生哪些變化?不同情況下,表現出的情境和語氣不同,他們所呈現的聲音變化也各有差異。讓學生將自己的水杯拿出來,分別向其中加入不同量的水一一進行敲擊,水杯所呈現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探究其原因。在科學的實驗探究下學生會發現與聲音有關的不同問題,在教師的幫助和小組的討論中分別解答疑惑,這樣既能提升小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也能使其嘗試用科學的觀點來審視和解答問題,為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四、 結束語
讓生活化點綴小學科學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其動手和動腦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生活化引導方式,創設有趣的課堂情境,有效拓展課外活動,促進探究活動的生活化,讓小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感悟科學知識,從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郝懷玉.淺談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4):35.
[2]屠國平.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施[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3):40.
作者簡介:
何文貴,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實驗小學河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