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內容,其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要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進行培養。在該要求下,引導發現法應運而生。數學概念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起點和難點所在,其大多是以結論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對小學生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對此,我嘗試利用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概念形成過程,借此使其在分析、探究等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引導發現法;運用對策;師生對話
所謂的引導發現法是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以所要講授的新知內容為依據,借助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等內在的思維活動過程,自主地發現、理解新知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著重強調了教師的引導,強調了學生的發現。根據引導發現法的特點,我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利用師生對話、獨立探究和小組討論這三種形式來引導學生發現概念。
一、 師生對話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往往會在課堂教學之初就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展現在學生面前。如此方式不但無法使學生獲得有價值概念知識,甚至在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中削弱了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而引導發現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目的之一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如此使學生放下其心理戒備,激活其課堂參與主動性,在其主體性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使其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要想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對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這里的師生對話不是指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而是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能立足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結合教學所需,向學生提出極具探究性的問題,借助口頭問答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經歷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進而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形式。以“平行與垂直”概念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初,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了由兩條直線形成的圖形課件,引導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觀察,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在學生分類之后,我引導其說明其分類的結果以及理由。大部分學生是依據圖形上是否有交點來進行分類的。接著,我立足學生的分類標準引導其思考:這些圖形是由什么組成的。在這樣的問題驅使下,學生會根據直線無限延長這一特點來對其所劃分為的類型加以驗證。在這樣的師生對話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可以自主動手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加深其對直線特征的認識,并為其深刻地理解平行與垂直的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獨立探究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掌握著課堂的主動權。而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尊重,積極地引導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索新知內容。引導發現法中的獨立探究與新課改理念相契合。這里的獨立探究是指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目的和意義,借助獨立思考、操作、練習等方式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這種形式不僅可以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其主體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還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獨立探究的價值,往往會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如此學生才能像科學家那樣對數學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圓”的概念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總結出圓的三大要素。為了使學生能自主探究該內容,我會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其利用手中所有的:鉛筆、圖釘、白紙、不同長度的繩子等,自主地選擇材料,根據畫圓的原理來繪畫出圓。并說明自己選擇這些工具以及這樣畫圓的理由。在這樣的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自主探究圓的概念的主動權,其還可以調動其已有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等自主動手操作,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歸納等活動總結出畫圓的原理,探索到確定一個點、確定一段固定的距離、旋轉一周這三大畫圓要素。在其探究之后,我稍加點撥,學生就可以從現象到本質地理解圓的概念。
三、 小組合作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活動開展中,受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能力、數學學習經驗的限制,其無法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對所要學習的新知內容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一些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諸多的問題,在沒有他人的幫助、引導下常常會選擇放棄探究,得不償失。對此,我會立足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數學學習規律,以小組為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借此彌補個體探究的不足。要想有效地發揮小組合作的價值,首先需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我一般會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按照1∶2∶1的原則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級,然后按照同組異質的原則將不同層級的學生納入一個小組之中。接著,我則引導每一組的成員圍繞某一問題進行合作探究。以“梯形”的概念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合作制作梯形。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其手中所有的材料,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網格紙等進行分析,討論制作圖形需要用到哪些圖形,要怎樣將這些圖形拼成一個梯形,制作梯形的依據是什么。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會走下講臺進行巡視,就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指點,避免討論矛盾阻礙活動的有序進行。在學生討論制作之后,我會選擇幾組學生將其成果展示出來。在展示的過程中,該組學生需要說出本組制作梯形的方法與依據。然后則引導所有學生觀察所制作出來的梯形結合其制作依據來探尋梯形的共同點。如此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小組中進行積極的交流,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全面地加深對梯形特征的理解,同時弄清楚梯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之間的關系,拓展學生的數學儲備。
總之,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課程標準的要求,借助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在師生對話、獨立探究、小組合作等中經歷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在親身參與中觀察、分析、總結,以此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吳夢園.引導發現法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金華:杭州師范大學,2016.
[2]符曉利.淺析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6):192.
作者簡介:
洪龍居,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