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津源
摘 要:英語閱讀在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學英語改革對高專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閱讀能力一直是高專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由于目前高專英語閱讀教學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一知半解。在課堂上,如何激發高專生的內部需求,設計一個任務鏈,完成閱讀目標,同時,對高專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主觀性也得到有效的培養。
關鍵詞:高專英語閱讀教學;任務型教學法;優化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是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熟練靈活的運用語言,設計與之相應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以任務為基礎,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成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 1987年時Prabhu在自己撰寫的書中明確了“任務”的概念,指出“任務”是基于思考和對所提供信息的分析,得出結論的活動,這種活動包括規則中心、形式中心、目標中心以及意義中心四大類活動,這種活動能調控學生思考的過程。他認為在利用這一理論進行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無須過分關注語法規則,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語言意義的理解實現對語法的掌握。在我國,最早涉足任務型教學研究的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吳旭東教授,他在1997年提出了外語學習任務難度確定原則。而后,1998年,中山大學夏繼梅教授(1998)等人進行詳細分析和介紹了任務型外語教學的理念。他們認為,任務型教學詣在把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
由于現行教材的詞匯量大、復現率低,學生一節課所學的那十個、八個或二十多個生詞,即使當堂課能很好地記住,也不等于長時間能記住。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 Herman Ebbinghaus)的遺忘規律表明:人們外語學習的遺忘遞減率是每天50%;日本上岡光雄的單詞記憶實驗表明:英語單詞記住后,如果不復習隔一天可保持90%,隔三天可保持60%,隔4-7天則忘掉60%-70%,隔三周僅有模模糊糊的印象。這就表明我們的學生在課后必需要反復地記憶學過的語言知識。而大部分教師則要自己的學生機械地記憶單詞,作為毫無經驗的高專學生無可奈何,只好照做。這樣,學生必然感到枯燥無味,效果肯定不理想,在這種壓抑的心態下記憶,久而久之就不能堅持下去。然而所學詞匯就鞏固不下來,詞匯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其次,班級人數太多,在課堂上有很多學生都輔導不到位,對學過的常用句型結構比較生疏,自信心不足,感知能力差,致使大腦較長時間地停留在解碼過程中,遲遲不能讀懂語句。最后,高專生學習策略不科學,科學的學習方法是英語學習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本研究選取40名來自兩個高專班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學生的英語水平大致相同,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摸底測試,我們比較了兩個班級的優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從測試的結果可以看出處于優秀(Scores:85-100)比例均為35.12%,良好或中等(Scores: 70-84)比例各為53.27%和55.64%,處于合格(Scores:70 or less)比例為11.97%和9.53%,從收集整理的數據可以看出兩組在實驗實施前的對照班和實驗班的英語水平沒有顯著差異。第一個實驗持續了兩個月,教師在實驗課上應用任務型教學法,并在對照課上采用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中期檢查,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是否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中期數據顯示優秀(Scores: 85-100)比例各為43.78%和52.34%,良好或中等(Scores: 70-84)比例各為40.53%和36.27%,處于合格(Scores:70 or less)比例為13.75%和9.53%, 比較參數是兩個等級的總分,平均分,優良率,良好率和合格率。上述比例可以看出,實驗班的良好率高于對照班,但合格率沒有變化,對照班的良率已轉化為合格率。從上述成績統計表中可以看出實驗班的良好率提高到優秀率比參照班多,但合格率沒有變化,參照班有一部分良好率轉化為合格率。第二個實驗階段為期也是兩個月,為了檢測實驗班是否比參照班后半學期的成績提高顯著,研究者將期末英語檢測成績按前兩次的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優秀(Scores: 85-100)比例各為49.82%和72.57%,良好或中等(Scores: 70-84)比例各為40.53%和26.37%,處于合格(Scores:70 or less)比例為9.72%和2.32%,數據顯示實驗班的優秀率,合格率都比參照班的多。所以結合一學期的課堂英語閱讀教學實踐,通過實驗班和參照班的實驗研究,任務型作為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法在本土化過程中,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既具有優越性,也具有可行性。
任務型語言教學注重在真實場景中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向的語言交際活動。它要求學生完成學習活動的任務,掌握真正的、實用的、有意義的語言。學生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參與課堂活動,因此整個課堂是一個積極有效的學習過程。它倡導以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有意義的任務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和社會現實,能激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體驗、實踐、探索、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教師或教材精心設計的任務中掌握語言、運用語言、發現問題、發現規律、歸納知識、體驗成功。
首先,任務型教學法的任務設計應遵循真實性原則。任務設計應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和技能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有效的應用。其次,遵循實用性原則,在任務設計中,任務設計者應盡可能為學生的個別活動創造條件,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第三,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在任務設計中要考慮到課堂環境的可操作性,要避免過多的課堂任務,過多的環節和復雜的程序。最后,遵循連貫原則,設計任務與任務之間要有連貫性,如何使設計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達到教學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和流暢性。
經過長時間的實驗,發現任務型教學法雖然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不足。首先,有些教師很難適應班級的新角色。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教師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任務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但組織者和指導學生完成課堂任務,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大多數班級的主動了對學生和老師只能伙伴,顧問,和學生的英語學習者。在課堂上,學生比老師教的時間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任務、小組討論和自我總結。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角色和學生角色的變化,使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突顯,使部分教師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理解。即使在教學過程中,放棄任務型教學法,堅持傳統的教學方法,也造成了難以適應新教材編排方法的尷尬局面。甚至有些教師對新教材感到困惑或抵觸,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不利于任務型教學法的發展。所以,在以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揚長避短,發揮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改進其不足之處,發揮任務型教學法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Prabhu, N.S.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M].Boston, Mass: Heinle&Heinle Publishers.1987.
[2]夏紀梅,孔憲.“難題教學法”與“任務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及其模式比較[J]外語界.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