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昕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時明確提出,在數學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感悟建模過程,發展“模型思想”。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需為學生在多種學科的學習中打好學習基礎。在學習中,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將實際問題初步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進而對數學學習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喜愛。本文將對小學數學“模型思想”的滲透談談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滲透模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150-01
一、“模型思想”融入課堂的意義
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還需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將教學模式進行完善。教師在相關技能培訓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的接觸到數學滲透模型的課程,因此,多數教師因對其的使用經驗不足,不能夠掌握該模式的使用重點,因此,尚未將數學滲透模式的主要思想充分的展現。因此,教師需對其的具體方式進行了解,通過滲透模型的思想加強學生對數學相關知識的認識與使用。若能夠充分的發揮該種模式的作用,可讓學生加深對數學意義的理解,并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相結合,增強數學所發揮的作用,而達成以上作用的前提就是使用數學模型。該種教學方式在數學課堂中的使用方法就是,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具體化的轉換,讓學生總結出其中的規律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從而在解題的過程中形成模型,逐漸使學生養成正確的解題習慣以及嚴謹的思維模式。
二、“模型思想”進入課堂的方式
(一)增加師生互動,將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由于每節課的時長大概為40分鐘,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但數學又是環環相扣的學科,為避免學生溜號,教師還需注重增加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的頻率。在提問中,教師可盡量使用情境創設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對相關內容能進行理解與思考。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材中,學習分數乘除計算時,教師可舉生活中的例子,“每人都有二分之一的蘋果,那班級里一共46人,一共需要多少蘋果呢”。可先拋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形成簡單的思維模型,也可在教室中尋找相關例子,使學生對分數的運算有基本的思考與印象。
(二)注重將數學各項知識建立聯系
在數學科目中會涉及到多種的概念、公式、定律以及法則等多種相關的知識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需將多種數學知識進行整合,并提倡學生將其靈活的應用到數學的學習中。教師可將所有的知識點看成是整體統一的模型,但是需要注重如何將各項知識進行銜接。在小學的數學中,模型的設計雖不能夠在全部內容中使用,但可以在部分情況用于題目相關文字或符號表示各項數量的關系,若題型復雜,可用部分字母代替數字規律。例如在數學題目中,“自行車每分鐘行駛100米,摩托車每分鐘行駛200米,在5分鐘之后,兩者在約定地點相遇,兩者的起點位置相距多少米?”教師可選兩名學生進行現場表演,讓其他學生提出意見,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并積極思考問題的解答方式。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自身的認識,參考題目數據畫線段圖,教師可對部分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在該過程中,教師需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說出在題目中發現的特點與相關的知識,教師最后在黑板上總結題目內容,并給出正確的解題思路。該類題型便是能夠利用數學模型來向學生滲透數學知識,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對題目進行梳理與研究,在思維中形成簡單的概念模型,教師便引導學生對速度、時間、路程三者關系的轉換學習。該種模式的滲透能夠使學生更快的接受數學的知識內容,并讓學生了解怎樣將三者進行轉換,并充分的以該種思維模型解答相關的題目[1]。
(三)使師生之間對模型的教學模式形成正確的意識
教師應具有學習該種建模教學的意識,可通過相關的例子,學習使用技巧,掌握該種模式的核心作用,用建模的思維去進行小學數學的課堂教育,從而在實踐中總結建模思想向學生滲透的方式。通過教師在教學中的影響,向學生滲透建模的意識,通過學生的數學能力,利用其思維觀察數學題目中各項數據變化的規律,以數學模型的方式去解決相關問題。
三、結語
小學生的思維雖尚不成熟,但是其在學習中能夠更加深刻的對新知識形成印象,并養成學習習慣。由于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并能夠與其他相關的科目相聯系,在學生后續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更應注重打好學生的基礎,讓學生靈活利用建模思維,更高效的學習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黃易平.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模型思想的相關思考[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5(3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