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
【摘要】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傳統音樂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也能隨處看到傳統音樂的影子,從古代的歌曲到唐詩宋詞,無一不體現著我國傳統音樂的美。與此同時,在這些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其都包含著一定的民族傳統元素。因此,在當代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們就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重點關注,培養學生的民族傳統審美意識,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 民族傳統 審美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230-01
前言
中華傳統的民族音樂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之一,其不僅體現著我國傳統音樂家的智慧,同時也體現著我國歷史的輝煌。但是通過調查分析顯示,在我國當今的音樂教學中,并沒有給予傳統音樂應有的重視,進而使得該部分的傳統文化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因此,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擺正對傳統音樂教學的認知,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延伸民族音樂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以及民族自豪感。
一、重視民族音樂教學,強化教師的教學力量
在開展高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想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首先應該擺正自身的教學觀念,加強對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意識到,民族音樂的教學并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而是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意識。其次,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相較于普通的音樂教學來說,民族音樂的教學難度較大。因此,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以便保證整體的教學質量。
二、改革音樂教學方式,活躍整體的教學氛圍
首先,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計劃進行分析,將教學內容視為依據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幫助學生想象音樂中所表達的情境以及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其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通過將教學內外知識進行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創建鍛煉的機會,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以及抵觸心理,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在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自身的民族審美意識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重視欣賞聆聽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不同,其經歷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以及沉淀,具有較強的傳統意味以及內涵[1]。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其加大關注程度。
同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網絡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的關鍵輔助工具。在高中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 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當教師在開展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該種音樂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具有較大的鴻溝,因此教師的教學難度會增加,此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傳統的音樂知識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到音樂情境中。
四、引導學生學習民歌,提升學生的民族意識
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不延誤教學進度的情況下適當地融入傳統音樂的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使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壯美與輝煌,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內涵,認識到發展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意義。但是在此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當教師在為學生選擇音樂內容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音樂的特色。比如,教師可以選擇民族風味較強的民歌對學生進行教學,比如《采茶燈》、《山路十八彎》等等。
此外,在傳統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多彩的民歌”這一課時,便可以為學生下載一些常見的民俗歌曲,如《送親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劉海砍樵》等。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表現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理解能力,將傳統的民族審美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對傳統知識的繼承意識。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優化自身的教學理念,注重民族傳統審美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嚴加紅.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應該關注民族傳統審美意識[J].中國音樂教育,2016(1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