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進
摘 要: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與普及的時代,信息技術已經變成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工具。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與實施,主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突破傳統教學的禁錮。當然,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對此,簡單探討一下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并且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語文課程很重視基礎知識的儲備,但是小學生從來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更加明確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積極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同時,能夠強化學生語文知識的基礎,不斷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第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以往的教學方法過于注重抽象思維的發展,忽視了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致使形成老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能夠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局限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中國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能夠給學生播放一些國畫、圖片或者插圖,并配上相應的音樂,這樣既營造了課堂氛圍,又能夠幫助學生感悟作品的內涵。
第二,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而運用信息技術能夠使教學語言多樣化,以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通過形象的演示,為學生創設符合實際需求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分析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語文學習空間更廣闊。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肯定會打破傳統語文課堂的封閉圍墻,把學生帶到一個寬廣的語文學習領域。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受時空的限制,學生主要學習教材中的內容,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從教材出發,在網絡上搜集相關拓展性內容,使語文教材豐滿起來,最終使小學語文教材更加多元化、立體化。
二、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的措施
(一)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但是,以往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主要帶領學生通讀全文,對課文內容進行逐段分析,總結全文中心思想,然后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優美段落進行熟讀或者背誦。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僅僅是停留在基礎的層面學習上,讓學生不能感受到任何學習樂趣?;诖?,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需求,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信息技術具有文字、圖片、聲音和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使用。
比如,在講《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尋找一些關于索溪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斷壁懸崖、千峰萬仞、綿亙蜿蜒、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等詞的意思,引導學生分別感受索溪峪的山的驚險之美、磅礴之美、變化之美。這樣的方式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意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再為學生講解課文內容就容易很多,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
教學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是高效課堂重要的因素。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直觀呈現到學生面前,配上動聽的音樂,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都能夠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提供機會。由此可見,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師生之間更容易產生共鳴,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信息技術能夠將語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確保高效課堂的構建。
比如,在講《和田的維吾爾》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關于新疆和田及維吾爾族的課件內容,讓學生了解其中的維吾爾族民族風情和地域文化,真正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相互交流對文章中的理解與體會,學生一旦有所感悟,就會渴望表達,希望與同學分享感受,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并對學生的體會進行總結與歸納。
(三)利用信息技術發揮資源優勢,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重難點內容,只有讓學生充分掌握這些內容,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诖?,教師要想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資源優勢,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提問、學生作答為基本的互動形式,解決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問題。
比如,在講《各具特色的民居》這一課時,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學生對這些民居并沒有具體的了解。我國地大物博,各個民族各有特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各個地方民居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圖片中是哪個地方的民居?并且讓學生結合多媒體顯示,默讀課文,在課文中畫出客家民居的位置、作用、材料、結構和文化特征的相關語句??梢?,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在輔助突破教學重難點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
(四)利用信息技術訓練語文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但是其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還有待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借用信息技術,訓練學生的語文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往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乏味,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用信息技術,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比較貪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游戲,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比如,在講每節課中的生字詞時,教師可以請三個學生參與摘蘋果游戲,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個蘋果,這個蘋果上會顯示相應的生字,然后請參與游戲的學生說出認識的字,正確的字就會落入自己的筐中,最后看哪個學生筐中的蘋果最多。利用信息技術還能夠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通??梢垣@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課文朗讀,或者借助網絡平臺找到適合的朗讀資源,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比如,在學習《中華少年》《窮人》等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合理調整朗讀的速度,并且配上相應的圖片和資料,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應注重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拓展語文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并且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而突破書本是唯一信息來源的限制,極大地擴充了教學信息量。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比較豐富,而且課本中的一些內容有很強的色彩感和畫面感。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感受到課本內容的真實情景。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增大語文教學的信息量,從而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專門的語文教學資料庫供學生學習參考,拓展語文教學空間,從而滿足小學生對學習的需求。
比如,在學習《中華第一龍》這一課前,我先讓學生在課下搜集關于龍的資料和圖片,然后在課堂上,結合學生上網尋找并整理的資料來引出課文內容,利用學生對中國龍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投入到深入探究學習中。課本中有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相隔甚遠,所以,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讓學生認識到,龍在我們民族的心中,象征著神圣,是力量的化身。通過“中華第一龍”的發現,證明中國是龍的故鄉,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學生對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仿佛是自己發現的中華第一龍,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由此課件,利用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有利于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六)利用信息技術,拓展知識視野
新課程教學標準中強調,教師要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教材有充分的理解與認識,深度挖掘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對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優勢,借助網絡平臺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料,并合理開發資源,完善教材內容,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較強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比如,在講《魯濱遜漂流記》一課中,雖然課文中對魯濱遜在荒島上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描述得非常生動詳細,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對故事發生的前后細節并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很難真正感受到故事的精彩。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直觀欣賞故事的整個過程,讓學生深刻感悟魯濱遜敢于戰勝困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對整個故事一定的了解,從而開闊其知識視野,激發學生主動閱讀名著的興趣。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實踐證明,運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并且為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方便,使其能夠輕松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趨向于多元化。運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望,從而對知識有更深層的理解。此外,教師在創新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小學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活躍,確保信息技術能夠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從而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石俊麗.利用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2):39.
[2]趙興波.新課程改革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2017(7):100.
[3]羅傳綱.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現狀及分析[J].新課程(上),2018(6):97.
[4]蘭建華.信息技術讓小學語文課堂別樣精彩[J].學周刊,2018(17):148-149.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