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蓉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進行科學地語文寫作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因此,在實施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時,應當重點參考其中含義,并且結合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課堂引導,以下就結合新課程標準簡要分析語文寫作教學的幾點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語文課堂;寫作教學
寫作,又稱“習作”,是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更在小學基礎奠基階段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奠基意義。自新課程改革實施后,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課堂教學氛圍都有了可喜的轉變,為了深化語文階段寫作教學的改革,筆者嘗試了以下幾點不同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優化教學效率,讓學生作文練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凸顯,教學風貌煥然一新。
一、重視平時積累,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
寫作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也是一種輸出過程,因此,想要有輸出的內容,那么平時就一定要重視積累,這樣才能有效解決“老師,我不知道寫什么?”或者是“老師,我想不到任何可寫的東西?”等問題。對于寫作來說,平時積累下一滴水,需要用的時候,才會有一片汪洋大海,寫作才會胸有成竹。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提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也認為:“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筆者認為,指導小學生科學積累,其一,我們可以從學校的圖書館多多借閱課外書,在班級的某個角落劃設“圖書天地”,制定班級圖書借閱制度,提供給兒童一定的閱讀平臺。其二,教師還可以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從網絡中檢索相關的寫作教學資料,深化兒童文化素養,奠定深厚的寫作基礎。
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記錄,培養敏銳生活感知能力
想要讓一篇文章更加具有情感的穿透力,一方面我們可以借助第一人稱的表達技巧,讓抒情更加直接,另一方面,還可以結合對生活的語言刻畫,描寫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這樣在生活實際與文章閱讀之間就可以連接起情感的通道,從而讓讀者可以更加深層地把握到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意圖。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我們要懂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的方式,強化他們對于生活的敏銳捕捉和感知能力。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秋天的雨》,它就是作者站在對秋景細心觀察的視角下,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更歌頌了大自然的秀麗。因此,在教學完本課,我們不妨引導兒童撰寫植物、動物的觀察記錄,以一個月為周期,讓孩子們自主選擇觀察對象,比如仙人球、小貓或者是校園里的荷花等等,每天去觀察它們的變化,然后記錄下來,以此來培養和提升兒童對生活的敏銳捕捉和感知能力,更通過撰寫觀察記錄,提升他們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
三、組織課堂教學小活動,激發兒童寫作積極情感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還明確提出:要培養兒童“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的能力。基于筆者對小學生的日常觀察和分析,個人認為,兒童由于年齡小,社會生活經驗不多,缺少對生活的具體感知,因此很難寫作出優秀的文章。此外,兒童還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教師機械的教學方式,也并不能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所以,與其壓抑兒童的個性、天性,我們不如在課堂上創設一些情景劇或者其他小比賽、小活動等,讓小學生能夠看到語文課堂實際發生的樂事,感受到教學活動帶來的樂趣,進而將這些內容寫作在文章中,提升寫作教學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我們就可以隨機抽選幾名學生扮演地震中的“父親”與“兒子”以及其他的“被困人員”,然后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詮釋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表達出一個主題——父愛。然后,在本課教學結束后,我們布置給學生一個作業,讓孩子們圍繞“父愛”以及聯系本課的課堂教學活動來寫作一篇主題作文,讓孩子們將在課堂上感受到的無私親情全部傾注到語文寫作中,進而培養和提升他們的寫作技能。
當然這僅僅是站在了課堂情景劇組織和創設的角度進行了關于寫作教學的探討,實踐中,我們還可以組織更多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語文主題辯論比賽、語文詩詞朗誦會、成語接龍會以及漢字聽寫大會等等,這些都是與語文學科關聯較為密切的教學活動,在活動的創辦中,兒童不僅可以學到綜合的語文技能,積累豐富的語文學習經驗,更可以深化兒童對寫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讓寫作教學寓教于樂。
綜上所述,寫作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想要提升兒童語文寫作能力,這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對此,筆者建議,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圖書館或者閱覽室等資源,讓小學生涉獵到廣泛的知識,從而積極擴充寫作資源,還可以從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創辦入手,激發兒童寫作積極情感,逐漸培養寫作技巧。同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小學生,提高作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萍.從“課內”走向“課外”:談“大語文”教育觀下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途徑與方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7(S1).
[2]王從華,王榮生.語文課程史研究十五年:回顧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1).
[3]王靜波,劉貞印.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