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慧君 李發國
摘 ? ?要: “課程思政”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抓手。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是決定“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所在。由于目前一些教師存在育德意識不強、育德能力不夠、持續性改革動力不足等問題,導致“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高。制度的導向、約束、整合、激勵功能,能夠保障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高校應當構建起評聘、培訓、教學管理、激勵、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支持體系。
關鍵詞: 高校課程思政 ? ?教學能力提升 ? ?支持體系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課程思政”改革舉措,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關鍵抓手。
“課程思政”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課程教學和研究的全過程,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探索實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綜合教育理念[1]?!罢n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決定性要素?!罢n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的深度參與,而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則是決定“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
一、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現狀分析
目前高校在推動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也出現了一些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然而,從整體看,“課程思政”建設依然存在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高等問題。
(一)育德意識不強
長期以來,部分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對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他們未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認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是傳授專業知識,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應該承擔的工作,在主觀上將專業教師與思政工作割裂開來,造成思政課與專業課相脫離、教學與育人相脫離。部分教師對意識形態領域的認知不到位,不理解國家提倡的、主導的思政教育[2],對“課程思政”持被動接受態度,不愿主動學習“課程思政”改革的相關理念,不會主動推進“課程思政”改革。
(二)育德能力不夠
有的教師雖然能夠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有心推進,然而,由于本身育德能力欠缺,身邊又無成熟的可靠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在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的路上有心無力。有的教師長期專注專業領域的研究和學習,對于歷史及國家相關政策等了解不深、理解片面,甚至存在偏差。有的教師不知道如何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未能很好地將家國情懷、公民意識、行業規范、職業道德等與專業知識傳授結合起來,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有的教師由于教學能力不強,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生硬結合,未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導致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高。
(三)持續性改革動力不足
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從整體上看仍處在摸索試點階段,雖然有小范圍的成功,但基本屬于個別老師的嘗試和經驗。專業課教師本身已承擔著較為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開發與課程設計客觀上有一定的難度,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需要不斷提高。如果學校對“課程思政”建設只是停留在柔性的倡導與鼓勵上,任由教師憑興趣與熱情參與教學改革,而缺乏整體的規劃及系統的制度支持,則會導致教師推動教學改革的動力難以持續,教學效果難以保證,成功經驗難以推廣,各門課程之間“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合力難以形成。
二、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與學校制度支持體系的關系
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亟待提升,學校“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持續推進,這些工作的推動不能僅憑教師個人的興趣與熱情,也不能光靠學校柔性的倡導與鼓勵,而要以制度予以規范、加以保障,才能形成長效機制,促使教師將自己的行為逐漸向著“課程思政”的要求調整,把教書育人內化為自覺的行為選擇。
(一)制度的導向功能——確定“課程思政”改革發展方向
學校通過支持制度的設定可以建立相應的規范體系,明確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能力發展的行為選擇空間。通過規定,教師可以預期自己的行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或不能怎么做;什么行為會得到學校的獎勵或什么行為會得到懲罰;怎樣做才是學校允許并最終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把自己的行為自覺納入學校允許的范圍中。所以,成熟的學校支持制度對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行為選擇實際上是一種導向機制,對教師的發展目標、途徑等都具有導向作用,使教師按照學校設定的路徑,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保障學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發展方向[3]。
(二)制度的約束功能——維護“課程思政”改革發展秩序
制度是一種行為規范。學校制定的支持制度就是學校給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提供支持的各種規范,這些規范不僅體現了學校對教師提高“課程思政”能力的期待,而且形成了對教師的要求。這些制度可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例如晉升制度、評價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等,是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強制性的規范約束。同時,由于“課程思政”改革的推進涉及學校黨委及諸多職能部門,除了對教師的約束外,還必須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各部門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形成責任清單,維護好學?!罢n程思政”改革發展的秩序。
(三)制度的整合功能——解決“課程思政”改革發展矛盾
學校的“課程思政”改革涉及各個部門、各類主體,在推進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矛盾與沖突。學校制定的支持制度能夠調整和協調教師專業化發展中不同因素的矛盾沖突,保持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高校教師思想各異,行為不一,具有不同的專業化發展需求,要平衡各種矛盾和沖突,必須制定穩定的支持制度,明確各類主體的角色、地位和責任,調節學校各種利益關系,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建立上下貫通、多元參與的運行機制。
(四)制度的激勵功能——激發“課程思政”改革發展動力
制度激勵是一種內生動力機制,是通過規則、制度、文化實現對組織成員的方向引導、動機激發與行為強化,持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4]。學校制定的支持制度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具有激勵作用,通過對教師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傳遞出支持、肯定或褒揚相應行為的信息,從而在推動“課程思政”改革中改變教師的行為偏好,影響教師的行為選擇,激發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的熱情和動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三、高校支持體系構建的目標與原則
(一)整體目標
通過構建責任明確、系統全面、長久有效的支持體系,增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建設一支有意識、有意愿、有能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教師隊伍,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基本原則
1.主體性。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發揮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作用,需要建立起上下貫通、多元參與的機制體制。因此,在制度建設中,必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明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制定各類主體責任清單,做到職責明確、分工到位、落實到人。
2.系統性。改變目前以柔性倡導和鼓勵為主的推動方式,從評聘制度、培訓制度、教學管理制度、激勵制度、保障制度等方面進行探索,建立完備統一、有機協調的制度支持體系,推動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3.規律性。必須遵循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規律,從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內容和環節的設置、教學策略和方法的設計,到教材的選擇、再到培養目標的實現評價等方面,均要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學科(專業)和課程教學、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
4.適應性。各高校由于辦學定位、培養目標、師資力量、辦學規模、內部結構等存在差異,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根植學校辦學特色,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培養目標和學科專業優勢,積極探索把學科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建立適應本校的運行機制。
四、高校支持體系構建的基本內容
(一)評聘制度
1.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在教師引進過程中,改變以往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忽視思想狀況的情況,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度,把思想政治表現作為首要標準。
2.完善教師評聘機制。轉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系,從注重文章數量、項目等級、批示級別、人才頭銜等科研偏好的考核指標,轉向以注重教學質量及學生成長發展為重心,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情況和“課程思政”效果納入評價考核體系中給予應有的認可,引導教師投身教書育人全過程。
3.建立對課程教學效果“雙評估”的體系標準。將對教師的課程教學評價從單一的專業維度,向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延伸,增加對課堂育人效果的評價比重[5];改革學生的課程學習評價方式,把人文素養、職業勝任力、社會責任感等多維度教學目標納入學生的課程學習評價。
(二)培訓制度
1.提高教師的思想素養。依托基層教師黨支部,通過專業或教研室的專題討論,強化教師對黨的方針政策與重大決策、政治理論的正確理解,強化教師對本學科、本專業內在使命、社會價值的深入認知,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2.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利用新上崗教師培訓、“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題培訓等多種措施,引導教師將自身的科研教學與黨的方針政策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形成在課程教學中主動研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覺意識。
3.培養教師的育德能力。把培養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作為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環,針對教師開展富有針對性、示范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導,以系部/專業/課程組為單位,著重圍繞“內容、學生、教法”,形成常態化的集體研討、備課制度,發揮團隊合力,推動教師探索信息化時代下“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不斷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學管理制度
1.加強教學紀律的規范建設。將教師具備政治意識納入教學紀律相關規定中,對教師違反規定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懲罰。通過對教學紀律的規范建設,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更加自覺地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從而起到思想陣地建設的作用。
2.強化課程管理。尊重課程建設規律,強化課程建設管理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與基礎。高校要堅持“基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德育和素質的要求,并以此為標準制定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標準[6]。在“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全過程中落實“課程思政”要求,對畢業要求、課程支撐矩陣、課程大綱、課堂教學、課程評價、教學反思等各環節設置明確的檢查標準,確保課程思政取得實效。
3.推動實踐育人。豐富教學實踐內容,打造教學實踐平臺。推動相關專業開展“服務性學習”實踐項目并納入學分管理。要求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為學校、企事業單位、社區、社會機構或個人等免費解決實際問題[7],將專業能力培養與志愿服務、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把實踐教學打造成為與德育融合的重要一環,實現實踐育人。
(四)激勵制度
1.建設“課程思政”系列特色課程。支持與鼓勵各院系、專業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培養目標和學科專業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開發與建設以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專業課程為支撐的“課程思政”系列特色課程,對立項的課程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或增加課時工作量上的相應系數。
2.設立“課程思政”專項教改項目。學校教學改革項目立項時,設立“課程思政”專項教改項目,在經費上予以重點支持,鼓勵與引導教師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改革等主題開展教學研究。
3.評選表彰先進。開展與“課程思政”建設相關工作的先進單位與優秀個人的評選,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競賽獲獎者、“課程思政”教學標兵、教學能手和教學骨干等,對其進行表彰,并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加強宣傳推廣與示范應用,在全校營造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良好氛圍。
(五)保障制度
1.強化組織領導。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支持決定改革長效,必須明確學校黨委在改革中的主體責任。成立由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任組長,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學工作校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工作機構,統籌推進全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強化頂層設計,把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納入學校事業發展的各項規劃和年度工作中,校黨委定期召開黨政聯席會議,重點研制課程思政的政策措施。
2.加強協同推進。建立黨委宣傳部、黨委教師工作部、教務處、人事處、學生工作部(處)、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機制。通過搭建“課程思政工作室”等多種平臺,構建各學科體系間教師的交流溝通機制和智庫共享資源,組建多學科背景互相支撐的課程教學團隊,確保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在立德樹人實踐中落地生根。聘請符合條件的專家學者、地方黨政領導、知名企業家、社會各條戰線的先進人物擔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師,實現校內外協同育人。
3.落實資金保障。學校設置“課程思政”工作專項經費,鼓勵各學院設立專項經費,加大對教師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實訓研修、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為“課程思政”工作有序推進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3-16.
[2]劉宏偉.專業課程中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問題初探[EB/OL].http://www.handmsg.com/page/2018/0611/3634877.shtml, 2019.3.1.
[3]顏佳.制度視角: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學校支持體系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1.
[4]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B6%E5%BA%A6%E6%BF%80%E5%8A%B1/
[5]遵循“課程思政”教學規律[EB/OL].http://www.moe.gov.cn/s78/A13/moe_773/201707/t20170712_309203.html,2019.3.1.
[6]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30-31.
[7]上海建橋學院推進課程思政進行時[EB/OL].http://www.shmbjy.org/item-detail.aspx?NewsID=7503,2019.3.1.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發展的學校支持體系研究”(課題編號:XJK014BGD08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