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
摘 ? ?要: 本文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對大學英語教師能力進行考察。結果顯示:在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能力和教研能力還有待提高。針對該結果,本文提出了高校英語教師能力發展的兩條路徑: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和教師資源共享。
關鍵詞: 教師能力 ? ?混合式教學 ? ?教師發展 ? ?大學英語教師
自2003年祝智庭教授引入“混合式學習”理念以來,伴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混合式學習已逐步成為國內大學外語教學的主要模式。現有混合式教學主要將傳統的課堂學習與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以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強化學習效果。作為教育信息技術的產物,混合式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型教學,它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更新已有的知識結構,改變教學中原有的角色和傳統的教學策略,整合外語教學理論與信息技術,重構教與學。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無疑對教師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是否具有勝任力,現狀如何?哪些能力還有待發展?怎樣發展?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做探究,以為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依據與建議。
一、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大學外語教師能力構成
提高教師能力是解決教育質量問題的關鍵。對于“教師能力”這個概念,國內外學者往往將其與“教師素質”“教師專業素質”“教師專業能力”等等同起來。就二語/外語教師能力而言,許多專家和學者(Medgyes 1994;劉潤清,戴曼純,2003;束定芳,2004)認為外語教師首先應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即具有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的外語語言知識和嫻熟的聽、說、讀、寫、譯的外語技能。在教師知識層面,孫有中等(2018)認為外語類專業教師應具有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跨文化研究、國際商務等領域的外語學科知識,蔡權龍和吳維平(2014)指出“教育與心理基礎知識更是每個教師的必備知識”。周燕(2008)認為外語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應用語言學、教育心理學、外語教學法應有理解和基本把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李霄翔和陳西(2016)認為現代外語教師還需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教育技術方面的知識。教學能力是評價教師能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Wright(1987)和Nunan(1992)認為外語教師應具有課堂觀察、分析、判斷、管理和評估的能力。李雄和李春(2007)將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概括為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監控、教學反思和改革、教學評估能力。仲偉合和王巍巍(2016)及孫有中等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視為外語教師教學能力構成。除了教學能力之外,夏紀梅(2002)指出外語教師應具備研究能力。這里的研究能力指的是專業研究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孫有中等,2018)。孫有中等(2017)認為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外語教師從事科學研究能幫助自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抓住學術前沿,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盡管憑經驗能上好課,但科研推動教學不容置疑”。(蔡權龍,吳維平,2014:48)因此,現代外語教師應教研相長,做學者型的優秀教師(孫有中等,2017)。習近平總書記說: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職業道德是所有教師應具有的基本素質。美國國際培訓、績效、教學標準委員會2004年出臺的教師能力標準就將“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樹立維護職業榮譽”作為教師的專業基礎能力。近年來,國內多位學者(孫有中等,2018;吳一安,2005)在探討外語教師能力時將職業道德作為教師的專業素質納入外語教師能力框架。
以上專家與學者的觀點為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外語教師能力提供了構建框架。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環境下的教師能力既體現教師一般基本素質,又包含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要素。因此,筆者認為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大學外語教師能力應包括:職業道德、外語專業知識和技能、外語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其中,專業知識包含外語語言知識、外語學科知識、外語學習與教學法知識,而外語教學能力則體現為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反思與改革能力和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能力。
二、混合式教學環境下大學外語教師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
1.研究對象
為了了解混合式教學環境下高校外語教師能力現狀,筆者以江蘇某普通高校的6位大學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調查。該6位教師已有近4年的混合式英語教學經驗,且近兩年均在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基于產出的混合式英語教學。6位教師的個人情況見下表:
2.研究方法
為了更客觀地評價教師能力現狀,筆者向研究對象所教班級的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近兩年,6位老師每人帶一個實驗班,實施基于產出導向的混合式英語教學。因此,筆者在每個實驗班隨機抽取15名學生,共發放問卷90份。同時,筆者對6位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要求他們結合近兩年工作情況評價教師能力,分析制約其能力發展的原因。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為筆者編制的“高校英語教師能力現狀調查問卷”。該問卷分教師版和學生版,教師版從職業道德、外語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4個維度評價混合式教學環境下教師自身能力,而學生版從前3個維度考察教師能力。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和有關語言教師能力標準與評估指標的國內外研究及混合式教學的性質特點,筆者把4個維度具體化為27個題項。題項1對應“職業道德”維度。題項2—4對應“外語專業知識和技能”維度的3個指標,即英語語言知識、英語學科知識和英語技能。“教學能力”維度包含13個題項(第5至22題項),對應5個評價指標,教學(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模式、教學環節和活動)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講授能力、組織能力、調控能力、監控管理能力、應變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反思及改革能力和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能力(多媒體教學工具、軟件及網絡的使用能力)。題項23-27對應“教研能力”維度。該維度包含的具體指標有:研究問題意識、研究設計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分析與思辨能力和將教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的能力。問卷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基本不符合”計1分,“不太符合”計2分,“介于中間”計3分,“大體符合”計4分,“完全符合”計5分。為了確定該問卷的信度,筆者向40位具有混合式教學經驗的一線高校外語教發放了預測問卷。該40位教師教齡均在10年以上,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12人、中級職稱者22人;博士8人,碩士32人。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顯示a系數為0.740,具有良好的信度。
4.數據收集與分析
問卷調查所得數據使用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包括:1)使用描述統計法對均數、標準差等進行分析;2)使用信度分析評估問卷內部各題項的內在一致性。對教師的訪談記錄主要采用主題內容分析法(Thematic Content Analysis)進行整理。
5.研究結果
(1)教師能力調查結果
根據90份學生問卷數據,6位教師在職業道德、英語專業知識和技能及教學能力3方面的平均總得分為:4.77、4.59、4.06。說明:總體上,6位教師的專業能力屬于理想狀態。但進一步考察每一位老師的3項得分,可發現教師1的“教學能力”分值小于4分,為3.97。“教學能力”維度下的各指標數據顯示:除了教師6,其他5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得分均小于4分,教師4得分最低,為3.83。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方面,教師6得分仍然最高,為4.16。其他5位教師的得分均在4分以下,其中教師1得分最低,為3.64。
教師問卷調查數據顯示,6位教師在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能力及教研能力方面的總均分為5.00、4.44、3.97、3.37。教學能力及教研能力的分值均小于4分,說明:總體上,6位老師覺得自己在這兩方面能力不足。根據每位老師的自評數據可以發現:5位35歲以上中年教師的“教研能力”分值均小于4分,且在4個維度中得分最低(3.00-3.20)。就“教學能力”維度中的各項指標而言,教師1、教師2、教師4和教師5給自身教學設計能力、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的評價均低于4分。他們的“教學設計能力”自評分為3.80。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方面,教師2、教師4和教師5的自評分為3.83,教師1的評分為3.33。說明在6位教師中,年齡最大的教師1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最有限。同時,問卷數據顯示青年教師6對自身各項能力都比較滿意,自評分均大于或等于4。
從學生和教師問卷所得數據可見,具有博士學位的熟手型青年教師各方面能力都處于比較理想的狀態,另外5位中年教師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外語專業知識技能,但教學設計能力、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能力和教研能力還有待發展。
(2)制約教師能力發展的原因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筆者對5位中年教師進行了訪談,了解制約其教學和教研能力發展的原因。針對自身教研能力發展不足,5位教師給出的原因是:1)主觀認為研究對于教學的指導意義不大,憑經驗也能搞好教學。2)繁重的工作量和較大的教改壓力使他們沒有多余精力從事教學研究。3)外語學科科研難出成績的事實削弱了他們的教研動機。對于制約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因素,訪談結果顯示缺乏配有個性化指導的實訓是主要原因。同時,5位教師指出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不足是影響其教學設計能力的主要因素,因為在混合式教學背景下,優秀教學資源的開發、課堂教學與在線自主學習的設計都需要教育信息技術的支撐。
三、高校外語教師能力發展路徑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具有綜合性、情景性、動態性和個體性,它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整合技術、學科內容知識和教學法知識,更多關注信息技術下的“教與學”;它的有效改進需要教師深刻地反思和深入地研究。可見,混合式教學對教師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在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教研反思能力方面。筆者對6位教師的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大學英語教師能力不足以開展較為有效的混合式教學,因此亟待發展。對此,筆者認為建立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是高校外語教師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專家的引領,學習共同體成員相互交流和共同實踐性探索,教師可取長補短,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技能和信息素養,增強科研意識,提高研究水平。專業學習共同體為高校外語教師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除了建立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立高校合作辦學機制、共享教師資源也是促進外語教師能力發展的有效路徑。高校之間合作辦學、共享優質教師資源可以帶來校際間教師的相互促進和良性競爭,有利于提高師資水平。同時,高校間的教師資源共享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由于師資不足引起的增加教師工作量和不合理師生比等問題。教學工作量的減輕為教師自主發展學習和科研工作贏得了時間和精力。合作辦學、共享教師資源可謂給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帶來了雙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Medgyes, P.. Non-Native Teacher[M].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1994.
[2]Nunan, D..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Wright, T.. Roles of Teacher and Learner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蔡權龍,吳維平.關于把信息技術作為現代外語教師能力構成的思考[J].外語電化教學,2014(155):45-53.
[5]李霄翔,陳西.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和教學績效相關性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6(4):39-44.
[6]李雄,李春.《課程要求》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能力結構探討[J].職業時空,2007(2):68-69.
[7]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狀況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8]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孫有中等.教研相長,做學者型優秀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發展”筆談[J].外語電化教學,2017(155):3-8+22.
[10]孫有中等.《國標》視野下外語類專業教師能力框架[J].中國外語,2018(15):4-11.
[11]吳一安.優秀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199-205.
[12]夏紀梅.大學英語教師的外語教育觀念、知識、能力、科研現狀與進修情況調查結果報告[J].外語屆,2002(5):35-41.
[13]仲偉合,王巍巍.國家標準”背景下我國英語類專業教師能力構成與發展體系建設[J].外語界,2016(5):2-8.
[14]周燕.中國高校英語教師發展模式研究[J].外語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3):40-47.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產出導向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英語師資發展導向研究”(2017SJB0283);南京醫科大學“十三五”教育研究課題“以培養醫學人文素養為目標的大學英語學術課程建設研究”(YB201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