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琪 迪力娜爾?艾爾肯
摘要:網絡空間是多種社會信息雜陳交錯的舞臺,網絡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產生的影響與促動不可忽視。及時了解網絡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狀、掌握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正向、反向影響,并提出符合新時代的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機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結合網絡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新情況與新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大力加強以“新媒介—新表達—新評價”為主要內容的“三新”機制建設,以正向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及遠大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網絡環境 大學生 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025-02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蓬勃發展。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點給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帶來諸多機遇,也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環境下,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
一、網絡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青年看作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從來都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從來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1]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直接影響黨和人民的事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理想是基于現實對未來的理性想象或希望;信念是指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與想法,是人們關于某一目標的堅定不移的追求。理想信念是理想與信念的結合體,是指人們在一定認知與實踐基礎上關于美好未來的理性愿景與堅定信心,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氣神,是一個群體共享的靈魂與特質。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理想信念雖無形但至關重要,它決定人的精神狀態、價值選擇、作風行為及前途命運,也決定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狀態、價值選擇、作風行為及前途命運。加強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中國人的理想信念教育非常重要。
中國共產黨一直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總是較快地接受新知識、新科技以及新思想,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呈現出新變化與新趨勢。
一是,大學生群體理想信念狀況主流積極向上,但個體差異顯著性增強。武漢大學沈壯海分年度連續開展了面向35所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研究,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人生態度積極、具有較強的奉獻精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情況較好,道德意愿強烈,具有較強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對黨的認同度較高。”[2]該調查中發現,性別、學科、政治面貌等不同的大學生群體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呈現顯著差異,表現出較為鮮明的個性特征。這也表明,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同樣存在個體差異性。
二是,大學生群體更關注個人理想,對社會理想重視不夠。大學生雖總體表現出關心國家大事,愿意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等積極狀況,但也出現了部分學生思想過于偏激,更關注個人理想或不談理想,只注重個人利益等問題。
三是,大學生群體理想信念認知度普遍較高,但更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如何看待理想信念的”問題上,85.41%的大學生認為理想信仰很重要,要有堅定的理想信仰;超過83%的大學生認同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但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多元、文化多樣,有關社會思潮和網絡輿論環境一定程度沖淡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相關調查顯示,“每天上網時間越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也越低。”[2]部分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干擾,從而出現網絡社交行為失范、語言偏激等不良現象。這種反向互動關系表明,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廣泛而深入,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問題變得越發緊迫,如何在網絡時代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正向引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堅定理想信念,顯得至關重要。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的“三新”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會議上提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網絡強國戰略已經正式成為我國重點推進的發展策略。面臨這一歷史發展機遇,高校學生工作需要主動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既要看到網絡環境中不良因素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應該結合新時代、新問題、新實際,更新思維方式與發展思路,利用網絡平臺推進“新媒介—新表達—新評價”“三新”的正向引導機制。
第一,發揮“新媒介”的正向傳播機制。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大膽利用網絡具有快捷性、循環性的特點,特別是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交流工具,積極實施有利于學生理想信念提升的正向信息,發揮正向信息的“梯度轉移”作用,為學生成長成才答疑解惑。當然,高校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仍要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面”引導工作及傳統宣傳工作的作用,網絡媒介作為學生理想信念正向引導的新型工具,僅為一種輔助工具與平臺,通過微信平臺、微博等各類新興網絡媒介的應用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學生理想信念培育應在堅持傳統引導方式的同時,輔助以網絡媒介,以有益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確立。
第二,發揮“新表達”的正向感染機制。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要花大力氣建設并占領網上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網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占領網上陣地。無論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是圍繞一些典型的重大的政治問題旗幟鮮明地發表評論,或者是對錯誤言論、思潮批評糾錯,都要注重表意與表達的鮮活、生動、貼近學生。要以“新表達”正向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提高對正確及遠大理想信念的認知,不被繁雜的信息流所惑。
第三,發揮“新評價”的正向反饋機制。依托網絡環境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饋與評價標準需要更新。現代生活和網絡信息的豐富性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必然以多元化、豐富性的形態表現,依托網絡的理想信念培育重在推動學生思想的過程性轉變,這是“新評價”之一新。此外,學校應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媒介相結合納入校園網絡建設的總體規劃,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規劃部署的總體格局,要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網站、公眾平臺,使之成為通過網絡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頭羊。要建設能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的精品網站,重視創新,拒絕復制,建設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的網絡精神家園。注重依托網絡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這是“新評價”之二新。“新評價”的三新體現為對學生理想信念提升的“新服務”。學校可以積極利用網絡媒介推動學生工作的開展、校園文化的傳播,提升學生審美,引導學生確立正確而遠大的理想信念,充分利用網絡大環境的優勢推動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沈壯海,肖洋.2016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