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堂小結,觀照現實,歷史思維,歷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03-0042-04
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進行,教師們對于基礎教育課程的定位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認識,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并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踐行。歷史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學科優勢,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歷史學不僅僅是一門學問,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負載的培養人、教育人的歷史教育功能,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從歷史教學轉向歷史教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筆者在日常調研聽課中發現,教師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闡釋和家國情懷五方面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相關要求基本能做到耳熟能詳,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設計、實施,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這些都是好的方面。如果說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就是歷史課堂小結的設計與實施。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常規環節,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都會體現,沒有哪位教師會在最后一個教學內容講完后就戛然而止的。但筆者感覺,受傳統知識教學慣性的影響,目前有些老師的課堂小結依然停留在一節課的知識梳理上,也就是在結尾部分,重新回顧本節課的相關史實、知識結構、時間線索。有的時候,如果時間允許,還會讓學生做一些習題訓練,以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這樣的課堂小結模式,大家都很熟悉,也延續了很多年。從常規教學模式看,本無可厚非,筆者也不反對在小結環節中對教材內容和知識的強調。但是,如果課堂小結不拘泥于此種模式,而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體會、認知由本節課所帶來的歷史啟示、正確的價值觀念、開闊的歷史視野、濃厚的家國情懷、理性的歷史思維,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思想性、教育性,那我們的歷史教學就不是僅僅停留在講述過去的人、過去的事兒上,而是真正轉變為“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順應歷史發展趨勢”,①真正服務于教育為了學生發展這一本質,也真正實現了歷史學的教育價值,使我們的歷史課堂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從歷史教學轉向歷史教育,從而使整節課在小結中得以升華,教學層次得以提升;教師也不再僅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引導學生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歷史中尋找人生啟迪和借鑒的引路人。
如何實現課堂小結的升華?筆者認為可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歷史教學本身不能完全脫離學生生活的現實社會?!叭祟悮v史的積淀,成就了現實的社會狀態,歷史與現實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②如果說在導入環節,我們帶領學生走近歷史,那么在我們的課堂小結中,就應該結合適當的教學內容,在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的同時,回歸社會現實。比如新版的部編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教材中關于古代印度一課,在小結中,我們除了回顧教學內容外,可以對當下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種姓制度的影響加以介紹。印度取得獨立后,在1950年頒布的憲法中,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種姓歧視,但是種姓制度依然影響著今天的印度社會,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口占比不到4%的最高種姓婆羅門,占有接近半數的國會議席及2/3的司法權。即便發生自然災害,賤民也得不到援助。2008年8月,在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洪災,由于那里是賤民的聚居之所,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大量亡于水患……通過上述材料的引用,可以認識到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印度雖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較快的“金磚四國”,但是這種落后習俗的影響卻依然存在, 學生可以進一步思考制約印度發展的歷史因素,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存在的問題。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作為歷史教師,我們的使命不僅僅是傳授歷史知識和方法,更要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己任,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真正做到以史為鑒。這可以貫穿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但是,如果在小結中對此加以引導,能夠更加凸顯歷史教學的價值。如高中歷史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我們的課堂小結往往是回顧秦統一的過程、皇帝制、中央官制、郡縣制的確立等,重在強調秦朝結束分裂、實現大一統的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歷史的進步帶來的卻是秦朝歷經二世而亡,何至于此?“與早期國家相比,大一統國家國力更加強盛,對國家的控制更加嚴密,但統治缺乏彈性,平均壽命更短”。①由此可引導同學更深刻的認識秦朝大一統的進步性和國家治理方面的局限性,汲取秦朝暴政的歷史教訓,突出歷史的鏡鑒價值。
2017版課程標準要求“歷史課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閘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②通過我們的歷史教學,讓學生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客觀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真正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歷史教師的職責所在。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增強意識,可以在課堂小結中適時適度地加以引導。例如高中歷史必修1“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美國1787年憲法產生的背景、內容、歷史意義及評價都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老師們在本節課的授課中也往往不乏溢美之詞。誠然,美國1787年憲法是美國近代發展的奠基石,在美國的歷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積極意義,但是我們也要引導學生客觀認識和評價。例如,在小結中可以引用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論斷:“美國的聯邦憲法,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雹塾纱苏J識到美國的政治體制是美國的政治精英,結合其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國情,所制定出來的符合美國國情的一部憲法,這一體制在美國發揚光大,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制度標桿。在此,可將習近平主席關于治國理政的講話介紹給同學:“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雹俳處熣咸幚磉@些信息,設計并應用到課堂小結中,可使這節課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生發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諸素養中的價值追求的目標,在新版的高中歷史課標中,明確提出了要通過歷史學習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都能夠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教育和家國情懷的相關要求。但是,如果在課堂小結環節依然以落實知識為主,那就可能沖淡歷史課的價值追求目標。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多年來老師不愿講,學生不愿聽,原因就在幾乎每節課都在講中國如何落后挨打、清政府如何妥協投降、不平等條約帶來多少危害……其實,中國近代史不僅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抗爭史,無論哪次侵略戰爭,都會有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都會有人為了民族大義挺身而出,即使失敗、流血犧牲,也會不懈地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而非坐以待斃?!爸腥A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不屈不撓地頑強抗爭的民族精神是整個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②如果我們的課堂小結,能夠以此入手,使學生從近代每一次戰爭中體悟到,中國人從來都不乏為國赴死的壯烈之士,中國人能從慘烈失敗中警醒奮而救國,從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這節課的意義就不僅僅是講述失敗的戰爭,更是對學生情感的升華,將家國情懷落地生根。
2017版高中歷史課標在學業質量標準中,對于時空觀念的第三層級有如下表述:“能夠把握相關史事的時間、空間聯系,運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較長時段(如古代、近現代)、較大范圍(如跨國家、跨地區)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說明。”③在過往的歷史教學中,從宏觀上把握歷史,整體認識歷史發展的進程,不拘泥于每一節課的史實認知,已經越來越被廣大的歷史教師所接受。在2015年全國高考天津卷中,就曾經將相距遙遠的古代中國和古代羅馬,在跨度長達一千年的時段內進行比較,考查學生對較長時段、較大范圍史事的概括說明的能力,較好地體現出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科能力與素質目標的要求,對歷史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那么在我們的課堂小結中,結束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后,再引導學生把本節課的內容,也就是局部的歷史,放到整體歷史發展進程中去思考,那么學生的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就會更加深刻?!皻v史學科有其自身特點,從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下,觀察個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雹鼙热缭诟咧袣v史必修1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一課,在課堂小結中,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師:甲午中日戰爭前一次大規模外來侵略戰爭是哪一次?
生:第二次鴉片戰爭。
師: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間隔多少年?
生:1860~1994年,間隔30多年的時間。
師:利用這30多年相對和平的時間,清政府做了哪件大事?
生:清政府開展了洋務運動。
師:那么為什么到了19世紀末,兩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接踵而至,中國再沒有時間和機會深化洋務運動,最終簽訂《辛丑條約》,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由此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再進一步拓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成為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主要方式,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殖民體系完全確立,在這樣的歷史潮流面前,中國也無可幸免地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通過這樣的小結,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是本節課兩場外來侵略戰爭,更能夠從全球史的角度來認識近代中國的命運發展。
新課標在必修課程的教學提示中提到:“建議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在新情境下對歷史進行探索,拓展其歷史認識廣度和深度?!雹俨⒁浴笆澜缫曇跋碌闹袊胶;顒优c海上貿易”為教學活動示例,通過引導學生了解16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海上貿易活動,拓寬學生的世界視野,加強時空觀念,深化對歷史的理解,體現新視野帶來的對史料的新發現和對傳統歷史問題的新解釋。這對我們當前的課堂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一節課的課堂小結中,我們可以嘗試將史學研究的新材料、新情景、新觀點適當的介紹給學生,引發歷史思辨,從而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例如部編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戊戌變法”一課,仍舊以“公車上書”為開篇。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介紹相關學術研究討論,必定會破壞課堂教學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但是,在本節課的小結中,我們可以將茅海建教授的相關觀點加以介紹。2005年,茅海建先生在《近代史研究》第3、4期上發表《“公車上書”考證補》,其基本觀點是:“公車上書”是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層發動、京官組織的上書,其數量多達31件,簽名的舉人多達1555人次,且上書已達御前;另一個是由康有為組織的18行省舉人聯名上書,那是一次流產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為組織的18省聯名上書,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也就是說,教材上的“公車上書”并未真實發生。
這一觀點的引出必然會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教師可以適時地從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方面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研究方法。當然,也要說明,目前關于康有為“公車上書”是否存在,在史學界依然存有爭議。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求證和創新精神,以落實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
基礎教育就是要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體現育人為本。課堂小結并非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的環節,一節課的教學重點的突出和教學難點的突破,往往都應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完成。因而,過往的課堂小結要么因為時間不夠匆匆帶過,要么就是囿于知識梳理。但是,如果我們把課堂小結看做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那么其意義就變得尤為重要了。一節好課的情感渲染、視野提升、價值引領都可以在我們的課堂小結中加以展現,從而跳出知識本位,升華課堂教學。
①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頁。
② 陳光裕、鄭曉峰:《“修昔底德陷阱”試題與高中歷史史鑒教育的思考》,《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年第4期。
① 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解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5頁。
②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頁。
③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國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09頁。
①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5頁。
② 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解讀》,第89頁。
③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第43頁。
④ 鄭曉峰:《整體史觀下的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①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