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現在大學制度的視角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職能定位,并闡述其特殊的“節點”地位,建議通過制度保障其作用的充分發揮,確保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關鍵詞:現代大學制度;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職能
基金項目:現代大學制度視角下的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職能研究(項目編號:GXDJ2018B107)。
1 輔導員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職能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新時代新形勢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關系著我國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更關系著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具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雙重身份。”《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此后簡稱43號令)針對高校輔導員給出明確的職業定義并清晰界定了其職業功能為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和理論和實踐研究,涉及教育職能、管理職能、指導職能和服務職能。思想政治教育職能是輔導員職能的根本和核心,是實現其它職能的基礎和前提,是國家、社會、學生群體最迫切的需要,是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的重要保障。
2 輔導員思政教育職能的弱化
輔導員是極有中國特色的職業崗位,與西方大學中的 “counselor”比較接近。“counselor”可翻譯為咨詢者、指導者,是“學生事務工作人員”,與“學術事務”相對應,以心理輔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獎學金管理等與學生相關的工作為主要職責。二者的工作職能雖然比較接近,但卻有著本質的差別,體現在黨對教育,對大學的領導,落實到輔導員的職能上,就是思政教育職能的核心地位不能動搖。然而,在大部分高校輔導員工作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核心地位出現一定的弱化。
盡管43號令指出“高等學校應當按總體上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按照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原則,足額配備到位”,然而實際工作中輔導員缺編的情況比較普遍,很多輔導員所帶學生人數嚴重超額,使得本該細致入微的思想工作無暇深入下去,流于表面。
輔導員職能內涵不斷豐富,輔導員的工作內容也在不斷增加,涉及學生政治、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方面面,要求輔導員在職能范圍內各領域具有較高的工作素養,又與高校內外的各個機構組織交叉甚廣,對其工作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輔導員要勝任崗位,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全方位地不斷學習提高。然而,作為一線工作者,輔導員被大量顯性的、可量化的事務性工作占用了大量時間精力,使其難以集中力量提升能力保證落實思政教育職能。
3 現代大學制度中的輔導員思政教育職能定位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建設,一是以理順政府、大學、社會之間的關系為著眼點,由外向內的建設,另一方面是以大學內部治理為突破口,由內向外的建設,主要表現在大學的內部,即一所大學內部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包括內部決策體制、運行管理體系,大學成員規范體系等構成。西方起步較早成果豐碩, 2005年以后,中國的現代大學制度研究不斷深入,視角逐步多元化。有學者認為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應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充分考慮我國當前國情。中國的大學制度是適合中國大學發展,肩負新時代大學責任,解決我國教育歷史遺留問題的現代大學制度。
輔導員天然的一線教師與管理者身份使得他們能夠充分深入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與大學生結下深厚的情感紐帶,絕大多數學生工作無法繞開輔導員完成,致使其“節點”地位日漸凸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打造穩固的“節點”,使高校各方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通,使其煥發活力。在制度層面給輔導員崗位清晰準確的定位,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可以最大化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包括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輔導員天然具有教師和管理者雙重身份區別于其他崗位。這要求輔導員既要有足夠理論素養,能夠承擔一定教學任務,又要有相應的管理水平,在學生組織中做好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實施和控制。然而,高校輔導員專業構成較為復雜,所學專業非常分散,思政教育出身的輔導員比例較低。高校必須加強對輔導員后期的培訓,創造繼續深造的條件,確保隊伍的專業化,才能更好地勝任新時期的思政教育工作。
43號令列舉輔導員職能近10項,涵蓋廣泛。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職能與其它職能之間在實踐領域存在著復雜的博弈關系。輔導員大學生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這樣的角色定位,要求其真正融入學生群體,從生活點滴走入大學生的內心,在其他職能落實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獲得認同和信任,起到教育的作用。不論班級建設還是就業指導,既要滿足大學生發展的需要,更是輔導員思政工作的通道和載體。因此輔導員要在工作中投入極大熱情和愛心,不但提供專業的服務,更要積極建立和維系和大學生的情感紐帶,這是工作中的難點也成就了其天然優勢。為了確保“節點”作用充分發揮,高校不但應在制度層面確保輔導員思政教育職能的核心地位,更要堅決做好輔導員的減負工作。首先要保證隊伍人員數量,通過招聘、兼職等多項舉措,保證1:200的師生比。其次,嚴格控制其他部門通過指派事務性工作增加輔導員工作量。但就長遠的發展,推進輔導員職業化才是確保隊伍戰斗力的最有效途徑。當前輔導員職業化的一大阻礙就是地位和待遇較差,個人發展通道不暢。第一,輔導員作為一線工作者,在高校的地位不高,沒有太多話語權,對于各部門指派的工作只能盡力完成。第二,輔導員普遍收入水平較低。由于事務性工作有顯性的、可量化的特點,常常成為績效考核指標,輔導員為了保證收入只能優先完成事務性工作。第三,輔導員的晉升通道不暢,升職難或者升職即轉崗,使這個崗位失去粘性。因此造成輔導員隊伍人員流失嚴重,人心不穩,對于職業化發展極其不利。針對以上問題,教育部門應通過完善建立輔導員梯隊,除了職稱評聘要針對工作特性設置考核標準,更應在職務和行政級別方面打通通道,也應考慮輔導員的工作實際制定相應的績效標準已提高待遇,才能把有經驗的老輔導員留在隊伍里,形成職業梯隊,提高工作效能,充分履行輔導員的思政教育職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3號).2017年8月31日.
[2]馮剛.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理論與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馮剛,沈壯海.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苗苗(1981-),女,漢,河北深州,講師,碩士研究生,河北地質大學,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