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也必然進一步要求與信息技術融合。本文主要介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是如何借用信息技術來提高課堂的教育教學。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 生本智慧課堂 初中道德與法治
【課題】本文為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化學習規劃課題《基于pad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 2017BB427)研究論文。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74-02
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要實現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智能化課堂的要求,生本智慧課堂應運而生。生本智慧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支撐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個性化教學,繼而實現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教學模式。
一、生本智慧課堂教育教學理念
學生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把學習歸還學生,以生為本,意在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材料采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師觀:注重教師角色的轉變:變主導為引導;變控制為輔助;變執行為策劃;由主講式變傾聽式;由解答式變提問式。課堂不再只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教師注重通過活動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內化。
課堂觀: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在課外,課堂變為學生內化知識的主場地。課堂不再只是學習基本知識的過程,而是應用、拓展、探索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只要有平板在手,就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學習。
教學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形式是多樣的,途徑是多種的,工具是豐富的。基于平板的翻轉課堂,平板是實現多元化學習的工具,更是“互聯網+教育”的實踐探索,生本智慧課堂是強調學生的學習知識在課外,課堂是在教師的引領下進來知識的內化與應用,學生的學習是不分場地、不分形式,不局限于課室的學習,不局限于知識的本身,更應注重知識的延伸,注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生本智慧課堂的內涵
1.現代信息技術為生本智慧課堂提供支撐平臺。
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科學技術的前沿,正以其它技術從未有過的速度向前發展,并以從未有過的深度和廣度介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很自然地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生本智慧課堂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物質載體。
2.建構主義理論為生本智慧課堂奠定理論基礎。
作為奠基者的維果茨基深刻地對社會建構主義闡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不僅強調對學習者個性的尊重,而且強調對學習對象之不同特點的區分和把握,為他們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3.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為生本智慧課堂提供了人文關懷。 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價值。在人本主義者看來,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的自我完善為根本目的的,學習的關鍵在于開啟學生的心靈,使他們能夠充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進而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最高價值。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本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探索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要求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要求教師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促進其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借助信息技術支撐教學的生本智慧課堂,能夠利用大量的媒介,讓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豐富而生動,從而避免了填鴨式的枯燥教學和單純地說教式教學。
本文將以粵教版九年級《4.2民族精神,發揚光大》一課為例,對信息技術如何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課例分析。
初中道德與法治粵教版九年級《4.2民族精神,發揚光大》一課,要求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用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精神。為此,本課的設計著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通過大量的生活案例來讓學生感受精神的力量,而這一過程的實施中,信息技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微視頻導入,引出新知。
本課節選了當時大熱的電影《戰狼2》主人翁高舉中國國旗安全通過戰亂地區的微視頻導入新課。以《戰狼2》情境片段導入新課,學生利用平板觀看視頻,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的力量,感知到精神的力量,愛國精神的油然而生,新課講授自然而然。
2.微課助自學,基礎自過關。
關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很多基礎知識學生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對于此類知識,我們就可以通過微課的推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如:本節課的基礎知識有:民族精神的內涵、地位,時代精神的核心等知識點,學生都能在教材上找到。課前,教師錄制微課,對這些基礎知識進行歸納講解;課堂上,學生通過平板觀看微課,學習基礎知識;課后,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多次反復觀看微課,反復學習基礎知識,促進基礎知識鞏固的落實。
3.智慧功能,促知識過關。
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如何有效檢測學生的自學成果?我們可利用平板的搶答及隨機抽取功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檢測。
如:學生觀看微課,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后,教師可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完成情況,設計問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其地位是什么?先讓學生進行搶答,挑選最快的兩到三位學生回答。為避免學生投機取巧,我們還可以通過隨機抽取的功能,讓電腦進行隨機的抽取學生名單。這樣能快速地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同時每一位同學都有被抽取的機會,避免了只針對某一類的學生進行檢測,突出檢測效果的全面性。
4.數字化支撐課堂活動探究。
數字化教學是生本智慧課堂的靈魂。為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可借助于數字化的信息平臺,設計課堂的活動探究,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歸納方法,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
本文為了突出重點,筆者聯系學生實際設計了本節的課堂活動探究,設計探究活動為:分析廣東精神對廣東的發展有何促進作用。學生通過平板推送的廣東精神的資料“新時期廣東精神”的內涵“厚于德 誠于信 敏于行”,并借助平臺網絡查找能反映廣東精神的事例。小組內進行活動探究分析:廣東精神對廣東的發展的促進作用。學生通過數字化平臺,把探究結果發回教師端口,教師能及時觀察學生的探究情況。最后,讓學生利用平板進行探究結論的分析展示。
在這里,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查找資料→提出問題→探究分析問題→得出探究結論→分析展示。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是在教師的引導和輔助下進行的,是在信息化平臺的支撐下進行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學習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生本智慧課堂的理念得到較好的落實。
5.信息技術支持小組合作展示。
本節課的難點應該在民族精神的弘揚上,因此,筆者設計了課堂的合作研討為:結合尚雅公眾號的報道,聯系知識,談談中學生應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學生通過信息平臺,到學校公眾號網站查找學校在弘揚民族精神的活動,小組合作研討,自身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揚民族精神;教師利用教師端口,時刻關注學生的研討情況,適時進行引導;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把討論結果上傳到教師平板,并進行小組匯報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把小組展示內容實時同步到每一位學生的平板中,其他學生能及時發現展示小組的缺漏,并立刻進行補充質疑,通過不斷的補充質疑,最后達成共識,生成智慧。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結合學校公眾號的報道→小組合作研討→小組展示→補充質疑→智慧生成。學生的學習過程符合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適合學生的發展需要,也符合人的認知過程。生本智慧課堂,以生為本,讓信息技術融合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是“互聯網+教育”的有效實踐模式。
6.思維導圖,智慧的結晶。
課堂的教學還應有一定的成果生成,生本智慧課堂主要是利用思維導圖的模式,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作為本節課的智慧結晶。
教育是教書育人的過程,時代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就更需要不斷革新,與時俱進。“互聯網+教育”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作為一線教師應更注重于如何更好地讓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實現數字化教學,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廣,姜英杰.個性化學習的理論建構與特征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2]宋茜.基于網絡的個性化學習系統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2年
[3]詹澤慧.混合學習活動系統設計及其應用效果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10年
作者簡介:
鄺珍深(1988-),女,初中政治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政治課堂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