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筠
摘 要:“互聯網+”催生出新的教育生產力,推動大學教學的信息化、智能化。教與學的新發展給教師帶來了挑戰,為教師教學能力賦予了新的內涵和要求。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教與學的發展變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回歸教育初心和教學本分,真正實現以技術賦能教師角色的轉變,全面提升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改革;教師發展;混合式教學
當前,我們正處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刻地改變著世界,也引發了高等教育領域新一輪改革浪潮,高等教育呈現出國際化、信息化、普及化趨勢。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慕課應運而生。2012年稱為世界慕課元年。中國慕課自2013年起步,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建設與應用均取得斐然成果。目前,共有15000余門慕課上線,2.6億人次學習,80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全社會廣泛受益。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課程“建、用、學、管”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成果之一,也推動著新時期大學教學跨上新臺階、呈現新
境界。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教與學新變革
教與學是教育的基本問題, 是人才培養中最核心的兩大要素。如何教、如何學,是任何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互聯網+”“智能+”催生出新的教育生產力,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理念、知識呈現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師生關系、教學評價管理以及校園學習環境。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代大學生,對運用數字化技能開展個性化和多樣化學習的需求更加凸顯。教與學正在產生新的發展與變革。
1.教學理念的轉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學習場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發展成為關注重心,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教學范式、教學評價、教學管理正在發生。
2.混合式教學的演化
進入“互聯網+”時代,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演化為“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1]。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的在線課程,正在與傳統教育教學從相互依附、支撐、促進向一體化方向發展,開展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慕課的建設與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探索,逐漸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常態化手段。
3.線上線下教學設計的一體化
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強調有意義學習的教學整體規劃,更關注學習活動序列和鏈條的一體化設計。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兩大要素構成一個整體,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混合式教學通過多種信息化手段,將課堂教學與在線課程打通,以目標設計與活動設計聯結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更高效地實現教與學的目標。
4.課堂教學的革命
通過在線課程等融合教學的途徑和資源,學生可以不單純依靠教師和課堂,而是直接獲取海量的課程信息和專業知識,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需求的提升會推動課堂教學方式進行變革和創新。課堂教學從“教的范式”向“學的范式”轉變,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更加科學、深度地融入教學,教與學更有知識的廣度、認知的深度,激發出更多的活力、更高的效率,教與學的效果顯著提高。翻轉式、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交互式學習逐漸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局面已然形成,進一步帶來課堂革命。
5.智慧教學環境的創建
“互聯網+”與“智能+”,創造了“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條件和環境。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設備的普及,使得線上學習更為便捷。各高校紛紛加大學校信息網絡環境、智慧校園和智慧教室等建設力度,形成互動式、智能化、開放性、多樣性的智慧教學環境,實現教學空間與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雙向促進,為教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
6.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學模式依托在線課程平臺、智能學習系統、人機交互環境、虛擬三維學習環境不斷創新和成熟。以應用在線課程平臺為例,教師基于自建的慕課,或使用其他教師已建成的慕課,特別是基于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優質慕課資源開展教學模式創新的案例不斷涌現。結合“愛課程”網課程應用情況以及教師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可以概括出在線課程+課上習題、在線課程+技能實操、在線課程+案例研討、在線課程+小組項目等多種教學模式。
7.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的精準化
通過對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數據進行全景監測,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與診斷,教師能夠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開展“大規模的個性化”教學。通過對在線課程和課堂教學的過程性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更科學、更立體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轉向“用數據說話”,從而支撐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和迭代更新。
二、教與學新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也是集成和系統化應用教學資源的組織者。為了全面提升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教學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自2013年起,由教育部主導,在全國知名高水平大學中遴選出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成為中國高教史上第一批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六年來,這30個示范中心在本校乃至所在的區域很好地推動了教學改革、教師培訓,也在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及發展方面探索出諸多經驗。
伴隨著慕課的興起和蓬勃發展,大學課堂教學已發生了深刻變革,教師教學能力被賦予更多更新的內涵和要求。2018年6月21日,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金課”的概念。同年8月,教育部下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金課”第一次出現在教育部文件中。2019年10月24日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2],要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解決好教與學模式創新的問題,杜絕信息技術應用的簡單化、形式化。同時,教育部啟動了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計劃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課程涵蓋“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五類一流課程。
課程是教育教學中最微觀、最普通的問題,也是根本問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的重要載體。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大學課程質量,是做好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下三個基本判斷是指導我們認識課程、建設課程、實施課程教學、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出發點和根本依據:第一,課程是大學教師傳授知識的基本方式;第二,課程是資深教師“傳幫帶”的重要載體;第三,課程是年輕教師成長的重要切入點。
教師是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的重要主體,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是教師的天然使命。教師的學識、素質和能力將直接影響到課程建設與教學的成敗。必須承認,在當前高校教學實際中確實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教師層面,教師精力投入不到位,教育理念相對滯后;基層教學組織缺失,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教師繼續教育制度不夠完善;教學方法單一,課堂側重知識傳遞,忽視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提出:“教師作為變革的因素,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教師是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時也來自于變革的時代導致教師本身也已經成為改革的對象。”[3]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與學的新發展與新變革,為教師帶來了挑戰。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沒有旁觀者,都是參與者,要求教師全程、全方位參與。教師的自我認知、角色定位、專業發展和技能提升都需要不斷進行調整、更新和升級。
1.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轉變
由于學生學習的泛在化和自主化趨勢,教師的角色必須做出適應新的開放教育的轉換,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課堂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教師應該能夠設計好學習路徑和學習活動,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師從教材的執行者向課程的開發使用者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參照教材執行課程教學,教材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必須更多地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和使用當中。教師要一體化設計在線課程與線下課堂教學,充分思考哪些內容適合放到線上自學、哪些內容適合在課堂重點講解,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況合理設置線上和線下內容的比例,選取合適的呈現方式開發線上和線下課程資源。教師可以使用自己建設的課程資源,也可以使用其他教師已經建成的優質課程資源,創新課程資源的使用方式。
3.教師從關注教學結果到更關注教學過程轉變
隨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開展,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深度融入教學,更加科學、立體的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體系隨之建構起來。教師從關注教學結果到更關注教學過程轉變,探索在不同技術條件下、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教學策略,優化對學生的指導和評價。教師借助翔實的過程性學習數據和教學交互數據,能夠更精準地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4.教師從教育者向教育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轉變
在線課程及相關教育技術進入課堂,使教師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發生巨大變化,帶來師生關系、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變革。教師仍是教學的第一責任人,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最終需要通過教師來實現。教師應該向教育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轉變,對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模式方法、信息化教學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學習,提高用好在線課程等數字化手段的信心與能力,才能全面推進課堂教學的革命。
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之下,教師可能實現華麗轉身,但技術發展僅僅是觸媒。與“互聯網+”“智能+”緊密相關的“線上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對教師提出了變革、創新的挑戰與機遇,也對教師回歸與堅守教學初心提出了召喚。教師從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微觀維度,重新審視教與學的發展變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回歸教育初心和教學本分,才能真正實現以技術賦能教師角色轉變,提升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課程建設與教學是教師的“良心活”。把課程和課堂真正打造成為培養人、成就人的活動,應該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作為教學研究者、課程服務提供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期待高等教育發展的各方力量,共同推進一流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共同助力一流教師的培養與成長,共同融入新時代教與學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14.
[2]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夏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