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海蘭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是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生活化教學,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主要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主要策略和實踐中的體會進行闡述,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生活化;實踐研究
目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重知識的傳授,沒有達到實踐、運用的層次,沒有實現知行的統一,阻礙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課堂也缺乏活力。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道德與法治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更緊密。不論從知識的層面,還是從教與學的角度,生活化教學能有效轉變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脫節的不良現象,生活化教學契合學生的需要、將教與學有效統一起來。那么,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呢?
一、用生活素材導入新課,激發學習熱情
導入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傳統課堂上,教師運用蒼白的語言導入新授,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初中生好奇心強,課堂上,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貼近生活的素材、貼近生活的問題或者事件,是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注意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應巧妙運用生活素材,用生活中的真、趣、有意義的生活素材導入新課,以生活化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
如《敬畏生命》的教學,在課堂之初,教師呈現《108小時賽跑》的視頻,并結合視頻講述真人真事:2016年11月6日,河北省一個6歲的小孩聰聰跟著父親收白菜,掉進了枯井中,隨后的救援持續了108個小時。據不完全統計,有20多支救援隊伍以及一些志愿團隊,500多人參與了救援,大型機械車輛165輛,社會捐款17萬多元,直到10日,小聰聰被救出來,可是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現場的所有人站在小聰聰尸體的兩邊默哀,100多臺大型機器齊鳴,送孩子最后一程。孩子們邊看視頻,邊聽教師的講述,無一不深深進入這個特殊的氛圍中。此時,教師再提出問題:你認為為了6歲的孩子花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值嗎?為什么?根據對這個生活素材的分析,以及問題的思考,自然而然引出課堂的教學重點——《敬畏生命》,引發學生對“生命至上”的理解和思考。
再如《友誼與成長同行》的教學,在第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準備一些與朋友、家人的合影照片,按照自己成長的順序,做成PPT,上課時,展示出自己制作的PPT,兒時的回憶,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再與學生談論爸爸媽媽解孩子日記的密碼鎖等,讓學生暢談對這類事的看法,學生有共同的心聲,發言爭先恐后,課堂氣氛高漲。
二、運用表演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初中生自制力較差,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表現欲極強,利用這個特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表演生活情景劇的方式,以表演活動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如進行《友誼與成長同行》的教學時,讓學生根據自己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交友的事,或者一次與朋友分享快樂、向朋友訴說心中的小秘密的事,也可以遇到困難事,朋友主動幫忙,還可以是一次與朋友產生分歧……將其中的一件事編寫成情景劇,兩人或者小組進行表演,不僅激活了課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現力和創新力,并且,情景劇的編劇和表演、觀看和感悟,促使學生對友誼理解更深,也使部分有矛盾的同學,通過情景劇的表演冰釋前嫌,再次成為好朋友。情景劇的表演,使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課堂因此富有張力和魅力。
三、用社會熱點,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傳統的封閉課堂不再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構建開放、互動、生活化的課堂,是我們的追求。道德與法治也具有學科的特殊性,教學中,不能停留在教材知識的表面上,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的知識,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結合社會問題、熱點問題,詮釋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同時,也能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與時政問題,從而將知識和生活完美結合起來。
法治教育是《道德與法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法治方面的知識,僅僅靠灌輸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教師可以結合時事政治,如“十九大報告”的內容,強化學生依法治國的意識,意識到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脫離法律的軌道。又如,《誠實守信》的教學時,教師用201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對二人的“新年不欠陳年賬、今生不欠來生債”,讓學生談談有什么體會、受到什么啟發。《愛在家人間》的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上曝光的典型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和感悟:80多歲的老太太400多萬的拆遷費被兒女們瓜分,最后老太太流落街頭,無奈之下,將子女告上了法庭……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此破裂的家庭,原因是什么?你對這個老太太的子女的做法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老太太的子女,你會怎么做?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家,你會怎么處理?這樣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道德與法治離不開生活,教學時,教師應將生活中的元素、生活中的案例、社會熱點問題、時事政治等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讓道德與法治的知識不再乏味,而富含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促使學生不僅學習相關知識,也培養了責任心,使學生有道德、有法律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道德與法治的全面育人觀、全面發展觀的總體要求。
參考文獻:
[1]蘇開結.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7(37).
[2]唐德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方法探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