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玢 張偉瑩
摘 要:高校輔導員是高校的思想教育管理者與指引者,"十九大"召開后,需要輔導員對高校進行核心思想的傳達,并且讓學生能夠良好的掌握相關的思想精神,對此,需要輔導員進行多方面的把握。
關鍵詞:十九大精神;高校輔導員;思想理論教育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導者,是為國家人才培養進行精神指導的領路人,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點環節。隨著“十九大”的圓滿召開,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走好文化強國之路是當下的重點話題,而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之所,必將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主力軍。對于高校學生不僅僅需要在成果方面有所建樹,在品德方面同樣需要良好的修養,高校輔導員需踐行“立德樹人”的本職,確保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繼續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1 輔導員本身要樹立好良好的人格形象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而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與品格,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教學典范,高校輔導員僅僅是學校賦予的稱謂,是對于某些硬性權利的持有者,而這些是督導員履行管理權利的指標而已,這種權利對于學生而言僅僅是一種稱謂或者是一種狀態,并不能代表全部,而決定學生是否真正認可輔導員的主導性因素為輔導員本身的形象與威信,這是決定輔導員對學生的吸引力。而輔導員的影響力來源為輔導員的品格、能力、知識甚至是情商,這便要求輔導員需要良好的教學儲備才能夠真正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交流,成為學生信服的管理者。要達到這一水平,一是需要輔導員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與水平,二是要做到處事公允,不能因為私利或者私心偏袒學生,造成不公正的現象發生,三是需要以學生為主導,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高高在上的老師永遠不會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最佳指導者,需要的是老師真正能夠走進學生內心。
2 認清工作的重心
“堅定理想信念”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理念。本文所理解的理想信念,實質上可以歸結為價值追求的一致目標。而目前的高校輔導員的教育指導環節中,也需要以此為目標,現如今已經在“十九大”的帶動下定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層面[1]。針對目前的發展與未來的目標,把握目前的兩大工作重點:一方面是展開理想信念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活動形式要多樣化、大眾化,最好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其中可以包括演講、文藝表演以及媒體宣傳等,讓相關的觀念深度的學生的心中,在展開相關的活動時,最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主動接受需要灌輸的理念,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狀態,以往舉辦大型的思想宣講會已經不適合當下的教育環境,或者說是填鴨式教育已經逐漸被當下的教育環境所淘汰。目前大學生對于信息的掌握的靈活度高,要通過相應的共鳴讓學生理解十九大的精神與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輔導員可以向相關部門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方式的提出,改變以往陳舊的模式,開展一定的實踐活動,目前是我國全面小康發展目標的關鍵點,因此為了了解我國的發展狀況以及發展的趨勢,需要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對當下社會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大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知不覺逐漸形成道德感、使命感與責任意識,同時還能借此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使更多大學生擺脫“無聊”式生活框架的束縛。
3 順應當下教育趨勢進行價值引導
時代的變化會導致人的發展變化,當前的高校大學生以九零后為主,甚至是零零后,而這個年紀的學生也正是信息化時代成長的一代,對于當下的信息交互與全球化的沖擊,當代大學生也有著鮮明的特點,即勇于創新、敢為爭先。而不可忽視的一點便是當代大學生行為散漫,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下降,這也是長期無憂無慮的生活所致,對于價值觀的引導是高校輔導員必可不少的重任,而此任務也是前所未有的艱巨,在此過程中,輔導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能力,以身作則,關注每一位大學生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以“十九大”的精神為核心,增強對國家發展的信心,加強文化強國建設,并且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疏導,從根本上對學生進行思想的灌輸[2]。
4 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一詞是近年來廣泛提起的重點詞匯,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指導思想,隨著“創新驅動”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的時代精神由此被重新定義。尤其是在“十九大”報告轉化了當代社會主要矛盾之后,“創新”一詞更是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3]。輔導員應順應當下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在教育過程,不能僅僅注重理論教學,創新實踐能力同樣需要具備。
總結
“十九大”的召開對我國高校的教育發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對此,需要高校積極配合,了解當下的不足,及時進行教育的改革,對于高校輔導員需要將會議精神完美的進行轉化,讓學生更好了解、接受、應用,給我國的教育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春雨. 中國高校發展的基石——輔導員隊伍的現實與未來[J]. 學周刊, 2016, 12(1):12-13.
[2] 夏斌文. 輔導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4):153-154.
[3] 劉倩.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策略研究[J].山西科技,2015,30(05):110-111+128.
作者簡介:
張玢(1984年8月),女,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
張偉瑩(1983年7月),女,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