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創新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直接表現,決定著教師教學的最高水平,教師創造性的教學直接影響著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在教育領域應用和推廣SIT理論,能夠進一步推進教師教學的創新性進程。在高職教師教學過程中,將SIT作為指導理論,從創新實踐、創新意識以及知識素養三個角度同時提升教師教學的創新能力,能夠有效解決實際教學問題,培養學生創造力,從而成為創新型教師。
【關鍵詞】SIT理論 高職教師 教學創新 能力 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190-02
近年來,“創新驅動”不僅是社會各界比較關注的焦點,也是被不斷推進的核心工作之一。針對我國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及科技創新中面臨的學生創造力不足、諾貝爾獎獲得者較少、李約瑟悖論以及錢學森之問等各種難題。教育、學術、企業等各界全面開展了對開發創造力、創新擴散、SIT、計劃行為、TRIZ等各種創新理論的討論,并對創新創業進行了實踐。從而進一步培養民族的創新基因,激發民族的創業精神。在高職教師的教育教學領域,主要研究的是在產教深度結合中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及建設創新其自身的高職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加學生的創新實踐。而在高職創新教學體系中,教師的主導角色定位以及其創新教學的能量場效應較弱。
SIT理論下提升教學創新能力的途徑:
高職院校提升教學創新能力,不僅要著重研究和解決現階段教師創新教學方面的突出問題,對于保證內部質量的監控體系也要著手構建并進行常態化的實施;不斷探索創新教學的提升路徑,培養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改革的效率;其高職教師也要設立教師創新的成長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性,不斷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和知識學習能力,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不斷革新,給高職教學注入新鮮血液。
1.提升知識或素養
形成教學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就是知識或素養。從一定意義上來看,教學的創新能力也是綜合性心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整體呈現。教學創新能力不僅要具備創造性人格、創新方法和創新思維,在知識儲備上也要更加豐富。而將其更具體化來講,就是橫向思維、類比法、大腦風暴等實用方法以及方向思維、形象思維等各種思維訓練的應用。近年來,由于我國高職學院不斷引進大量的博士生和碩士生,這些教師大多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從學校直接進入課堂,并沒有進行系統的、專業的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培訓,導致其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會沿用學校內學習自身專業的思維模式,造成思維偏向。而高職教師對于靈活性的教學思維具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這也是復合型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1]。
2.培養教學創新思維(意識)
培養教學創新意識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礎要素。高職教師在應用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技能和知識傳授過程中,應該有計劃、有目的的把最新的課程元素應用其中,對于各種興盛一時的教學方法秉持批判性的態度,把課堂實際與創新理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設計,打破固有的思維,不斷進行反思,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標,不斷提升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監控和觀察能力,更好的服務于創新型課堂。
3.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教學創新的核心要素就是創新實踐,在日常教學中,高職教師的主要中心就是教學任務,圍繞怎樣解決實際問題來展開教學,使學生在解決過程中不斷的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技能,整個教學過程,高職教師也參與其中,進行實踐和操作,進一步提高了高職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整體提升自身的能力。而培養創新實踐的能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掌握信息技術、研究先進的教學方法,經常去觀摩聽課,參加小范課以及公開課等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型教師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創新素質的高低,提升教師創新的能力是一個不斷進行的、可操作的、容易實現的策略。高職教師應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化。
高職教師提升教學創新能力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能力和自身素質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
高職教學中,教師要以解決問題為主線,SIT為指導理論,創新教學思維,應用創新的教學模式,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把創新融入到整體教學之中,實現教學創新能力有效提升,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建平,侯愛霞.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
作者簡介:
廖海玲(1985.7-),女,漢族,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學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