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暉
摘? ?要:在新時代,人才培養是一個獲取必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KSA)以便成功從事一些工作的學習過程。通常,成功的人才培養活動分為五大步驟,分別是進行工作分析,開展需求評估,確立培訓目標,實施培訓計劃,評估培訓結果等。本文探索實踐了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標準,以“工廠化辦學、雙元制教學”為核心,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項目化專業課程改革,并且分別與華晨寶馬、德科斯米爾以及歐福科技等德資企業共同制定了汽車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產教融合? 雙元制?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2(a)-0181-02
1? 產教融合模式的基本定義
從狹義視角來講,產教融合模式特指通過構建生產與教育一體化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生產實踐活動中更為靈活地學習各種知識,積累經驗,不斷強化實踐技能。目前,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所常用的產教融合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產教研發模式。這種模式以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與實踐技能,改善教學體系以及促進教學實踐創新為宗旨。在具體教學中,產教融合點是促進技術開發、科研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創新技術型人才。與此同時,學校須輔助合作企業不斷加快高端技術研發速度,努力提高企業產品質量。(2)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由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構建而成,學校會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引入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模式,同時,組建雙師型教學隊伍,由合作企業內部培訓講師定期來本校為學生講解職場知識,傳授生產實踐技能與工作經驗。其次,合作企業會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平臺,協助學校搭建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學生來企業參加生產實踐活動,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與職場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3)產教融合共建模式。這種模式是對前兩種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在運行該模式的過程中,校企雙方均需要將審核報告提交給教育部門與地方政府,通過審核之后,校企共建產業技術研究所與人才培養基地,搭建人才、技術、資金、知識與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加強合作關系。
2? “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2017年11月28日沈陽中德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在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根據區域德資企業用人需求,進行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中德學院先后與華晨寶馬、德科斯米爾以及歐福科技等德資企業共同制定了汽車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和項目化課程的改革[1-2]。
3? 如何深化產教融合與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3.1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
深化產教融合與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重視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健全人才培訓機制,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可行的人才培訓計劃,做好需求評估工作,針對不同專業領域、企業不同部門、不同職業和不同技術人才實施差異化培訓活動。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養工作必須針對組織目標的實現來進行,如更有效的生產方法、產品或者服務質量的改善以及生產成本的降低,這意味著校企雙方應致力于把資源運用到那些實現組織目標的培訓活動當中。需求評估(needs assessment)是組織為實現目標要求對特定培訓活動進行的一種系統分析。總體上可以采取五種方法收集需求評估信息,分別是訪談法、調查問卷法、觀察法、核心小組法和公文測驗法。確立培訓需求以后就需要準確定位滿足這些需求的目標。從辯證視角來講,有效的培訓目標大多是在顯示出培訓完成后,對學校、企業組織、不同部門和受訓學生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這種結果應該以書面形式描述[3-4]。目前,基于產教融合與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培訓目標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指導性目標。該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在培訓計劃中要學習的原理、事實和概念是什么?②制定接受培訓的學生名單。③他們何時接受培訓?(2)教學、組織和部門目標。該目標是指培訓對專業教學工作、組織和部門的運行,如缺勤、離職、成本降低和生產率提高將產生什么影響。(3)個人績效和成長目標。該目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培訓對受訓學生個人的行為和態度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指培訓對受訓學生的個人成長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當缺少這些清晰界定的目標時,就不可能有效評估一項培訓計劃,更為進一步說,選擇適當的材料、內容或者指導方法也就失去了基礎。由此可見,準確定位培訓目標尤為重要。
3.2 綜合運用高效培訓方法
完善產教融合與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維持校企雙方長久的友好合作關系,必須綜合運用多種高效培訓方法,目前,經常使用的四種培訓方法包括在職培訓、工作輪換、課堂培訓、遠程培訓等。其中,在職培訓通常是由企業內部培訓師提供,他們會讓受訓學生在他們的指導下進行操作。工作輪換是在職培訓的一種形式,也稱為交叉式培訓,在工作輪換中,學生在一個工作單位或者部門學習幾種不同的工作,并且在一段特定時間內將每項工作都要做一遍,工作輪換的最大優點是使部門內的工作靈活性更高。課堂培訓是脫崗進行的,是信息時代最為常見的培訓方法,課堂指導更頻繁地用于技術培訓和專業知識傳授。遠程培訓特指遠程虛擬課堂培訓,所謂的虛擬課堂是一個在線講授和學習的環境,它把聊天室、臺式電腦視頻會議、網站和電子郵件分發整合為一個典型的以授課為基礎的系統。這種培訓方法更為靈活、有效,互動性極高[5]。
3.3 加強校企合作力度
目前,中德學院和華晨寶馬、德科斯米爾、歐福科技等德國企業的合作關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在合作活動中,校企雙方會專門安排本校專業教師與合作企業的有效對接,同時在每月貫行例會制度,致力于共同解決人才培養問題和培訓方案執行工作,定期交換學生的學習狀態信息,旨在促進校企雙方教學團隊的緊密融合,進一步提升產教融合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其次,中德學院非常重視推進工匠型人才培養工作的精細化實施,努力拓展在沈德資企業的合作范圍。一年來先后走訪了采矣孚、阿諾德、萊尼線束、施耐德博士、瓦克華磁性材料、寶馳工業等10多家德資企業,在了解企業產品和工藝的基礎上,積極尋求雙元人才培養的合作機會。
4? 結語
總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緩解國內工匠人才短缺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應注重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發展,堅持與時俱進,深化產教融合與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引入各種有效的培訓方法,滿足企業組織的實際崗位需求,全面提高人才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鶴.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18(8):42-44.
[2] 詹祥元,高志欣,張巧慧.從“工匠精神”的內涵看高職教學改革[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2-75.
[3] 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進與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6(7):46-48.
[4] 韓長日,楊秀英,謝林.工匠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114-118.
[5] 陶文輝,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7(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