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崔國濤
摘要:近些年我國的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產業轉型的深入,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對機械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高,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基本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缺乏實踐能力,進入社會后不能立即與企業要求相適應,所以各高校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培養人才。文章針對機械類專業,提出產教融合的培養方式,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機械專業;應用人才;實踐;產教融合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企業對人才專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高校工科專業教育還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培養出來的技術人員達不到工程企業的要求。教育部為了解決此現狀,主動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提出了“新工科”概念,要求各學校合力構建工科專業新結構,更新工程人才體系,為社會培養技術人才。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1人才培養不明確
現代機械制造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要求非常高,但是,某些高校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導致機械類專業的教材陳舊落后,人才培養方案不準確,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腳步,最終使得學生與企業需求相背離。產教融合機制背景下,企業給實習崗位的人才定位是勞工,而不是技工,學生在定點崗位實習的過程中,不能真正的領悟專業知識和技術,不利于學生的專業成長。
1.2產教融合機制不健全
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產教融合機制不完善。高校機械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偏向于專業理論知識,學生在校學習時,對專業知識的實踐運用較少,到企業實習后,也無法與技術崗位對接,難以適應企業技術崗位的工作進度。而應用型本科高校機械類專業雖然在產教融合模式的背景下,建立了實踐基地、崗位實習和訂單式培養等校企合作項目,但卻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校企合作僅是空談。
1.3實踐教學存在問題
當前階段,社會對機械設計制造的需求量較大,實習人數超出了實習崗位的需求量,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只能依靠觀摩來完成實踐教學,這種觀摩實踐的教學方式制約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導致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運用于社會實際需要,對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性的高素質機械制造人才。
1.4教師隊伍薄弱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紛紛引進“雙師型”青年教師,但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依然偏弱,教師引進渠道過于狹窄。企業之中雖然有部分員工想要進軍高校任教,但因為技術職稱、學歷等條件尚不達標,無法為應用型高校所用。企業之中的高級人才也由于待遇不符合要求和個人發揮空間受限等原因,而止步門前。這就決定了高校教師的來源主要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高校畢業生大多屬于研究型人才,缺乏足夠的企業工作經驗,在實踐教學環節力不從心,無法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最終導致人才與社會脫節。
二、校企合作培養實踐
2.1創新教學方式
根據知識素質能力的培養要求,考慮企業的實際條件,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結合企業的實際案例,開展課堂教學,布置課堂作業。機械專業教學中,讓學生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開展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并且以企業機械部件的檢測標準作為學生考核標準,檢測學生的完成過程,根據圖紙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并且邀請企業專業人才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學術知識和實踐經驗,開展就業要求的講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選擇相關的部門開展實習,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領悟專業知識。在教學內容上,高校要積極創新,摒棄糟粕,引入機械行業新知識。
2.2深入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
深化產教結合。產教結合是指學校根據專業積極與專業教學相關的技術服務、生產和科研協作等,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這也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常用的培養模式,高校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和實際情況探索出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機械類專業,高校可以對接機械產業要求,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研究與開發人才為目的,不斷建設應用學科與優化專業知識結構,引進機械制造企業的優越資源,利用其先進的設備和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資源共同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高校可以與企業實行聯合辦學,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就能畢業之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成為高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明確校企分工,合理制定實施方案。建議在學校層面成立專職部門,統領全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當成責任來看待。現實中,校企合作之難,并不在于企業不愿意合作,而在于企業不知道如何與學校合作,缺乏共同感興趣并能實現共贏的路徑。學校應與企業充分溝通,了解企業所需,建立學校、企業、學生等多方都能接受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堅持不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制定合適的實施路徑。
2.3加強師資隊伍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其素質水平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各高校一直關注的重點。建立多元化師資引進渠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發布信息,取締坐等人才上門的招聘模式,積極深入人才市場,與招聘公司建立聯系,多渠道、多形式地引進高技術、高學歷、高資格的青年教師和擁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以及關鍵崗位的實踐背景的應用型師資力量。可以建立兼職教師制度,邀請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水平技術工程師到學校兼職任教,并建立兼職教師數據庫,便于滿足機械類專業中不同分支的教學要求,也讓師資力量更加充足。
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和水平,對于學生的應用能力有著很大的影響。構建高素質、專業強、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是教學改革深入開展的基礎和條件。教師自身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教學和產業融合的教學中,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應當注重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教師應當加強自身機械生產經驗和技術能力的培養。加強專業課程教師的培訓工作,保證專業課程教師能夠深入了解課程,掌握機械技術相關原理,并且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專業課程教師需要了解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了解機械加工的情況,熟悉產業發展的最前沿信息,掌握機械加工工藝流程。因此,在每年需要安排一定數量的教師,在企業的生產一線中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專業課程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
三、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
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實踐,我校加強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拓展合作空間,建立產學研實習基地、聯合實驗室、聯合培訓基地、學生創業基地等。與山東華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天信通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企業開展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開闊視野,與山東西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東菏澤華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等企業成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明顯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四、結束語
高校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出一流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可以通過產教結合、校企合作這一有效的途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體驗教學與專業理論知識相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為企業培養出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從而推動我國機械行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袁維.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教學的發展趨勢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2):135+137.
[2]王利濤,李曉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1):136-138.
[3]劉萌,魏迎吉,徐巖,薛清斌,田俊杰.機械專業產業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鹽化工,2018,45(05):134-135.
[4]梅華平,李玉梅,盛繼群.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決策探索(中),2018(09):54-55.
(作者單位:菏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