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光 唐小艷

摘? ? 要: 本文首先對12家高職院校和24家企業進行調研,分析當前高職經管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構建以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為雙主體,以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與共營的利益訴求為紐帶的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最后,提出以雙方需求為導向的校企互利雙贏合作和構建資源共享的參與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 雙主體實踐平臺? ? 校企合作? ? 高職經管類專業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但目前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一些問題:流于形式、校熱企冷、照搬模式造成水土不服、合而不作,學生很難真正接觸到企業的核心業務或核心的工作流程的訓練,核心技能的培養與形成存在障礙,導致學生的實踐效果大打折扣。現有的成熟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適合工科專業,不適合人文性、社會性特點較強的經管類專業。鑒于此,筆者在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9大實踐平臺的校企合作的多年探索的基礎上,構建適合經管類專業的“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經管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特殊性
經管類專業是全國高職院校中比較普遍的專業大類,據統計,全國高職院校中有90%的院校開設了經管類專業,主要包括會計、物流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等。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面向現代商務服務理領域各類企業,培養操作執行、運營策劃、管理支持類崗位高素質技術技能專門人才。應具備營銷、執行和運營策劃、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商務禮儀等知識;具備市場調查與分析、強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職業能力;具有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感等職業素養。同工科類專業比較,經管類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比較抽象,專業技能不突出,校企合作的成果很難顯現化。
二、高職經管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調查分析
筆者于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對湖南省范圍內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和中小企業進行了抽樣調研,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12所開設經管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和24家企業作為調查對象。所調查的12所高職院校中公辦10所、民辦2所,主要覆蓋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和物流管理專業。在24家企業中,小型企業18家、中型企業6家。在調研前分別設計企業調查問卷和學校調查問卷,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收集調研數據,共發放問卷72份,回收64份,回收率為88.9%。
(一)校企合作投入少,規模小。
對12所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校企合作的調查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不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高職院校,不論其專業規模大小,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但在對校企合作的投入方面發現只有16%的高職院校設有專項資金投入校企合作。84%的高職院校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或指派專門的人員來負責和管理校企合作工作。在對24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時得出87%的合作企業沒有考慮對學校實驗實習設施設備進行投入,這說明目前一些企業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合作存在“企業只想用人,不愿在學校投入資金和設備”的問題。12所高職院校的經管類不同專業校企合作的企業數為232家,平均每個學校19家,平均每個專業為2到3家,由此可知這12所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的校企合作規模很小。
(二)合作模式單一,深度不夠。
縱觀校企合作的模式,大體有如下幾種:“2+1”式、“訂單”式、“工學交替”式、“產教結合”式、資源共享與共建實驗室和教學工廠等合作模式。調研的12所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單一,主要采用“2+1”和“訂單”模式。從合作的深度上看,有42%的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制定由校企合作企業參與;僅有26%的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的課程改革和課程資源建設由企業參與;23%的企業曾為教師提供到企業的實踐機會;僅有11%的企業利用職業院校開展員工培訓;57%的企業為職業院校提供兼職授課。
(三)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可持續性低。
目前,我國并未出臺出具體的校企合作法規政策,對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或者對開展校企合作的學校和企業給予鼓勵。調研的12所高職院校的經管類專業的232家校企合作企業中,合作時間超過3年的占32%,合作時間超過5年的占12%,其他均在3年以下。85%的被調查企業認為,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在對24家企業的訪談中得知,企業考慮與學校進行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解決企業的人才需求,但65%的企業認為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質量不高,難以符合企業的崗位要求。長久的校企合作應該是建立在校企“雙贏”的基礎上的,企業認為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收效不明顯,校企合作如曇花一現。
三、“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新模式構建
(一)“雙主體實踐平臺”界定。
“雙主體實踐平臺”具有功能和參與者身份雙重性的特點。功能雙重性是指該平臺不僅具有教學性,還具有一定的生產性;參與者身份雙重性是指平臺內的成員:教師、學生、企業人士具有雙重身份,教師除了承擔日常教學工作外,還要參與項目的指導和管理;學生在課堂是學生身份,在實踐平臺是員工身份;企業人士是企業的員工,但又要承擔學校的教學任務。“雙主體平臺”強調校企共建、共營、共贏,雙方共同構建,共同經營,共同盈利,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二)“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新模式原理。
現以我校商學院8個實踐平臺為例,解釋上述“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具體原理。商學院8個實踐平臺最早成立于2006年,主要針對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專業。首先,學校為每個實踐平臺提供一個約120平方米的場地,并配備硬件設施,場地裝潢融入企業的文化要素。企業管理制度與學校的管理制度結合,融入實踐平臺,促使學生、企業和教師轉化角色。然后,由企業和教師共同對本專業的學生進行面試,每個平臺錄用約50個學生作為實踐平臺的成員,并對學生進行入職培訓,培訓考核通過后再正式入職,入職前企業、學校分別跟學生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再次,企業與學校簽訂協議,明確企業提供給學校的項目的要求和各自的職責,以及對學生的激勵措施等方案,如學校層面給在實踐平臺做項目的學生提供學分的獎勵,企業對業績突出的團隊給予物資和金錢的獎勵。
(二)“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新模式特征。
第一,“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模式實現校企雙方的利益訴求。對于企業來說,項目可以在學校完成或者孵化,節約用人成本;學校提供的場地,為企業節省租金。企業在實踐平臺中物色人才,畢業后直接可以入職,大大節約和縮短企業再培訓的成本和時間。對學校來說,解決了相關課程的實訓,并且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第二,“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是深層次的、全過程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實踐項目直接對應課程教學,學生邊學邊做。企業全程參與人才的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的重組和教學資源的共享。人才培養效果可以直接在校內得到檢驗,并反饋給學校。第三,校企雙方互動性強,能充分發揮校企的主體作用。在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時,專業教師直接參與企業項目,企業人士帶來項目參與學校的課程教學。校內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交叉互動,校企雙方教師就能圍繞系列的企業經營實踐項目,間斷性地在不同的課程中、不同階段實施“工學交替”式的教學[2]。
四、“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模式的長效保障機制
(一)構建以雙方需求為導向的校企互利雙贏合作機制。
高職院校教師首先要改變觀念,找準企業的需求的關鍵點,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將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對接。如在建設實訓室時,在軟件和硬件方面均要滿足企業的需求,實訓場地的裝潢融入校企合作的企業的文化,達到既熏陶學生又宣傳企業的作用;在設計實訓課程體系時和,制訂教學計劃過程時,要充分考慮企業崗位要求、生產流程特點,對學生能力進行分階段分步驟培養,多開發一些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相符的課程,改變單一的實踐教學模式,采用彈性學分制。
(二)構建資源共享的參與機制。
為調動校企雙方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和保障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必須建立參與機制[3]。如由學校牽頭,分專業成立校企合作專委會,每個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會議,并對校企合作的成果和不足進行總結和分析。專委會針對行業實際情況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商定人才培養模式及理論實踐教學計劃,校企相互監督、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2014.
[2]綦良群,周艷山.基于行動學習的經管類專業實訓實踐平臺及教學體系設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0).
[3]陳英,鐘歡歡,董自光.基于學生主導的校內實踐平臺運作機制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2).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雙主體實踐平臺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編號:XJK015CZY11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