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
摘? ? 要: 職業教育產教結合可以促使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利于降低衛生醫學類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有利于衛生醫學類“雙師型”師資隊伍和產教結合工作隊伍建設、有利于提高就業率、多元發展院校辦學途徑。但是在衛生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推進中存在產教結合深度不夠、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相對落后、“雙師型”教師和工作人員匱乏等現實問題。通過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融合、提高對產教結合的重視、多元化推動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發展等措施,提升產教結合的深度,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產教結合? ? 校企合作? ? 衛生職業院校? ? 應用型人才
一、產教結合的內涵
產教結合又稱為產教融合,產教結合中的“產”不單單代表的是企業,應當用“行業、產業”的角度思索;這其中的“學”不單單代表著職業院校,更多的是以“學界”的角度思考,這其中包括科研機構、學術組織、院校等;“研”代表了行業和學界的合力。產教結合模式下的“教”與“學”,內容應當更加廣闊、豐富。教育實施的主體、管理主體都可以歸類為“教”的種類,同時“教”還應當形成外延“拓展”的趨勢,在產教結合實踐層面逐漸代理“學”,形成產教結合的創新點,即產教結合中的“教”,可以通過兩個層面進行理解——“教學”與“教育”。所謂的結合,主要體現其間的主體密切關系,呈現出兩者“相互補充、相互融化”的實際工作狀態。同時,體現了當前我國經濟產業轉型及職業院校內涵式發展進程中“產業”與“教育”的水乳交融。
“產教結合”的提出是一種新型教育產業的理念與導向。在相互結合過程中,企業、產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從原始的配合與支持轉變為與院校平等的關系。產教結合主體雙方都肩負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責任,其中應用型人才既包括職業教育的受眾,又包括能實現“產”“教”結合的工作人員。從主觀角度來說,產教結合的針對點圍繞人才技術、技能的發展與提高,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這其實是職業教育的一種再社會化,讓職業院校的師生更好地走進自身的職業、走向市場,彌補理論知識帶來的約束性的不足。由此可見,產教結合是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產教結合對于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的作用
(一)可以促使衛生醫學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涉及人民群眾健康安全,與其他職業教育相比,技術科技化程度、技能系統化程度要求較高。當衛生醫學類領域人才需求發生變化的時候,院校必須以學科為核心,進行相關教育的轉向、轉變、適時補充。通過醫院、醫學類產業、人力資源類企業的參與,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教育可以及時獲得現實領域的發展反饋,促使職業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深耕教材、深入課堂、深化對接,積極響應產教結合。
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與合作單位深入結合,可以獲得人才試用、使用方面的及時反饋,從而量化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例如藥學類藥品營銷與管理人才培養中,融入連鎖大型藥品公司日常工作需求,除專業知識培養外還加入普通話、社交禮儀、醫學英語、急救等課程,成為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并能進入到企業品牌打造的人力資源庫。以實時量化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引導有針對性的課程、教材調整,構建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衛生醫藥類職業院校人才的實用性。產教結合創新之處還在于教學方式的轉變。通過產教結合,量化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可以實現實踐性教學成效最大化,例如“翻轉課堂”“體驗教育”“線上學習”等。衛生醫學類產教結合能緊跟企業需求、社會科技變化,有效轉變傳統的“以教為主、照本宣科”的模式,并逐步向“以學為主、教育為先”轉變,使實踐性教學貫穿始終。
(二)有利于降低衛生醫學類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
衛生醫學類職業教育相比較其他形式教育,耗資較大。主要體現在衛生醫學類實習、實訓積累的投資比較大,如果只是憑借政府部門的撥款或衛生醫學類職業學校自身的投入則不能完全補上自身在衛生領域發展的資金、資源缺口。在產教結合模式下,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能夠依靠不同合作單位的資源進行人才培養。這樣就具有了以下兩個優勢:首先是減少了全社會的辦學成本。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都是非生產性的,而醫院、企業不同,其能依托自身的營收并在嚴格的財務管理下進行設備、設施、技術等的更新。一些院校雖然耗費了大量資金進行實訓基地的建設,但是三五年之后,其實訓基地中的設配就可能出現落伍的情況,不利于師生技術、技能的提升。在“產教結合”的模式下,院校可以依托醫院、企業更新的設備或理念進行學習,在保證學生實訓先進性的同時,自身的營收模式不會受到太多方面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社會成本。其次能降低教學失誤,減少時間成本。教師、學生進入設置在醫院、企業中的實習實訓基地學習,直觀感受到相關職業工作氛圍,理解職業工作理念,了解“做什么”“如何做”“為什么”,有利于受訓者職業能力、職業認知、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的提升和教育者對教學的進一步反思、調整。
(三)有利于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的關鍵。在產教結合模式下,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可以聘請醫院、企業方面優秀技術職工作為教師,結合教學方法的培訓后,來自臨床和實踐工作的“雙師型”教師從整體上提高院校教學水平。現今,我國不少衛生職業院校為了配合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自身專業結構,積極申報新專業。但是產教結合方面工作不到位,“雙師型”教師培育、選拔體制不完善,讓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新上的專業缺少教學方面的人才,導致自身在職業教育結構優化上的問題,降低人才培養社會滿意率。
“雙師型”教師在兼顧本職工作和教學工作方面配套機制體制缺乏、交流渠道較少,導致“雙師型”教師有“出工不出力”、“不拒絕、不主動”等工作表現,從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乃至產教融合相關系部、科室、單位等。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應設立相應對接部門,主導、協調“雙師型”教師遇到的難題,實現“雙師型”教師愿意來、爭著來、競爭上崗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深化產教結合。
(四)有利于提升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率。
通過產教結合,可以促使“工學結合”的出現。在保證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職業方面的實踐,明確職業的各種形體,同時提高他們對自身職業文化價值的認識,促使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在院校開展的“校企、校地合作”中,學生的參與使其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更貼近社會衛生醫學類人才需求,為用人單位節省招聘過程及新員工所需的上崗培訓費用,直接對就業率提升產生影響,并形成良性循環,體現出產教結合“雙贏、多贏”效應。
(五)能夠多元發展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辦學途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二條提出“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針對衛生醫學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院校要積極探索培訓體系的完善及與其他教育的交流、合作。首先對于應用型人才來說,職前培訓、就業培訓、在職培訓已經成為培養路徑中密不可分的環節,隨著衛生醫學類領域的多元化發展,“終身學習”理念貫穿職業生涯,意味著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的合作辦學途徑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例如為醫院、診所提供衛生醫學類繼續教育服務;為企業提供職業培訓無縫對接及交流平臺;其次與其他教育交流,實現跨學科創新合作。例如康復類職業教育與電子機械類理工教育結合,更好地與世界康復學科、產業發展接軌,促進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語言治療(ST)教學科技化、康復穿戴設備智能化,激發“雙師型”教師的創新潛力。產教結合的跟進能讓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進一步獲得提升,呈現出培訓基地、科研中心、成果孵化園地等多元化發展勢態。
三、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推進產教結合存在的問題
(一)產教結合深度不夠,缺乏相應人才。
產教結合深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合作單位與學校對學生聯合培養的合作意識低,這就使得衛生醫學類應用型人才的課程、實訓模式固化,缺乏與產業的靈活銜接,更談不上融合,難以培養社會及醫療機構需要的人才。此外,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在與醫療機構、企業單位進行合作時,大多以一次性項目合作形式出現。雙方以完成任務為目標,沒有內在動力和外部激勵挖掘項目潛力、延續項目內容、創新項目形式。雙方都缺乏能對接、計劃、開發項目的綜合型人才,導致產教結合出現“數目多,實效低”的特點。
(二)產教結合指導的教學改革滯后,缺乏教改人才。
大多數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在課程安排與教學內容設計上有一定的滯后性,與醫療領域的熱點與前沿技術的聯系不夠緊密,尤其在產教結合的教學改革方面缺乏相應體制機制保障,導致教改人才難以大膽革新,多以培訓模式教導學生,不能實現長期性、特色型教學改革,反過來讓醫院、企業等感到隔閡,合作意愿下降。
(三)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嚴重匱乏。
在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中,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匱乏。雖然在產教結合模式下,師資情況有所改變,但是大多數“雙師型”教師既要擔負醫院工作,又要承擔授課任務,難以深入進行教學改革。加上“雙師型”教師畢業于醫學類本科院校,大多有醫學類碩士學位,但教學經驗不豐富,容易出現學情不清、上課自說自話的情況,師生交流不暢,教學效果不佳等情況,進一步打擊“雙師型”教師的教學熱情,導致將授課視作任務,而非“傳道解惑”,“雙師型”教師交流渠道、互學策略未能有效建立。
四、產教結合模式下的衛生醫學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提高產教結合認識,積極完善各項保障機制體制。
衛生醫學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較為長久的規劃和實施,衛生醫學類職業院校要提高對產教結合的認識,面對交流合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不能諱醫忌藥,在積極完善各項保障機制體制的同時,要大力培養行政、系部相關人才,實現院校自身一體化合作和與醫療機構、企業單位協調合作。
(二)鼓勵產教結合下的教學改革,及時轉化教改成果。
產教結合帶來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教學改革方面,院校應積極鼓勵教職員工、學生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并與合作單位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妥善運用職教集團、姐妹校等各類力量,及時轉化教改成果,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貼合社會需求。
(三)多方協作,共同培育應用型人才。
職業院校、政府部門、職教集團等多方協作,共同培育“雙師型”教學人才、產業結合應用型人才、衛生醫學類應用型人才。鼓勵人才流動,突破編制束縛,開發人員創新創業潛力,同步規劃衛生醫學類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李富南,包歡歡,曾榮榮,鄧海恩.中職醫檢專業“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2017(10):69-71.
[2]李富南,包歡歡,鄧海恩.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探索——以北海市衛生學校為例[J].廣西教育,2016(10):63-64.
[3]楊東峰.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4]魏龍玲.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產教結合在一體化教學改革中的應用[A].中國職協2015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C].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秘書處,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