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
摘 要:初中化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其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就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化學;創新思維;培養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加深其對化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并發揮自己的思維想象,為日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基礎。
一 創設豐富教學情境
初中化學知識涉及面較廣,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由于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生活經驗不足、理解能力不夠強,因此在學習化學知識的時候常常感到手足無措。教師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會造成課堂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熱情不高的現象。所以,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發展特點,教師需要構建一個多樣性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情境的引入,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刺激其探索欲望,從而在輕松活躍的課堂上實現知識的獲取以及創新思維的激發。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空氣》一課時,由于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體,且充盈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介紹空氣的特質和組成,那么只會讓學生對空氣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師就可以首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二百多年前,拉瓦錫研究空氣的視頻,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按照視頻中的實驗原理,測定空氣里氧氣中的含量,循序漸進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 精心設計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作為初中化學教學板塊的重要內容,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思考培養一定的創新思維。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化學實驗環節,整合多方資源,不拘泥于課本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化學實驗。
例如在教學《氧氣》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分別為學生演示:將帶有火星的木條放進氧氣瓶中,觀察是否復燃;將硫分別放在氧氣和空氣里燃燒,觀察現象。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引導學生將鐵絲在空氣中加熱,觀察現象并進行思考,從而得出可燃物在氧氣里比在空氣里燃燒更為劇烈的結論。運用這種實驗操作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化學實踐的樂趣,還能夠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大大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 大膽放手、讓學生勇于嘗試
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時候,應當緊貼學生生活實際,將化學知識與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化學的應用價值,感受化學的魅力,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在化學知識的運用過程中,很多方法通常不是唯一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需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勇于嘗試,不要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而是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去比較、分析、總結,最終在腦海中構建新的知識框架[1]。
例如在教學《水的組成》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生活角度提問:許多家庭里都安裝有空調,在開啟空調幾分鐘后便有冷凝水從排水管中滴答流出,這里的空調水與普通自來水有什么區別?我們能否將空調水循環利用呢?由此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邀請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并初步列出不同的實驗方案。各個小組的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后得出:空調水類似蒸餾水,在普通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可以代替蒸餾水配制一些溶液,而生活洗滌可以將其充分利用。這樣既為空調水的應用提供了思路和理論依據,又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 開展小型科技活動
開展小型科技活動也是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途徑之一,能夠打開學生思維,打破限制,既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又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提示,讓學生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并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例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完成教材中的小實驗,可以是和同伴一起操作,也可以回家和父母一起操作。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整合多方資源,適當補充課本上沒有的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自主探索,遇到問題可以自行解決,充分發揮了其創新才能。最終,不僅加強了化學和社會實際的聯系,還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使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實驗方法[2]。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化學實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勇于嘗試和開展小型科技活動等層面進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化學基礎知識,還能夠增強動手能力,拓展知識面,大大提升了其創新思維和能力,最終幫助學生獲得化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子.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9(32):170.
[2]采有余.基于初中化學“生本課堂”構建下創新思維的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