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舟 王明哲
摘 要 本文基于《悉尼協議》的基本要求和我國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從學生方面、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等七個方面探討了國際化專業認證的基本框架并就其中的重要方面展開了進一步論述,得出了開展國際化專業認證是解決國際工程教育質量互認問題可行途徑的結論。
關鍵詞 高職教育 電子類專業 國際化專業認證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16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Sydney Agreemen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rom seven aspects: stud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s and support condition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s a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onic specialty;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0概述
為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教育服務競爭力,實現人才強國戰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十三五”期間,隨著“一帶一路”“中國制造 2025”和“優質產能走出去”等一系列戰略布局的形成,高職教育國際化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悉尼協議》主要針對國際工程技術人員學歷的資格互認,從培養目標、學生發展、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師隊伍、支持條件、持續改進等方面提出了專業認證的具體標準。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微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與外企或合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的畢業生比例逐年上升。如何將電子行業國際化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與我國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結合,業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與目前基于《悉尼協議》的各類研究成果相參照,在高職電子類專業中開展國際化的專業認證是解決國際工程教育質量互認問題的可行途徑。
1高職教育電子類專業國際化認證的基本框架
高職教育電子類專業開展國際化認證,需要在充分明確國際電子行業對工程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的前提下進行。筆者深入研究認證標準的多維表現,將《悉尼協議》認證標準與我國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認為高職電子類專業國際化認證的基本框架應當包括以下七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1學生方面
伴隨著電子行業飛速發展對人們生產生活的深刻影響,電子類專業在自身吸引力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結合行業與企業的前沿技術與實際需求,制定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各類措施,并在學生在校的整個時間段中密切關注其成長程度與畢業要求的差異。同時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學生畢業后所具有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建立完善的學生層面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指導學生設計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1.2培養目標
電子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體現學校特色,符合電子行業自身的發展特點并能夠體現出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在專業技能和個人素養兩方面的成長水平;培養目標應當廣泛征詢電子行業知名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時刻跟隨電子行業和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動態調整。
1.3畢業要求
主要分為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三個方面。知識要求應當包括普遍性知識、適用于電子類專業所屬子學科的通識內容、電子類專業所屬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專門性工程知識、支撐性知識、專業社會影響。能力要求應當包括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設計與開發解決方案能力、評價能力、熟悉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終身學習能力、判斷能力和擔負決策責任等能力。素質要求應當包括適應現代工具、工程師社會責任、關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溝通協作、融入企業文化等素質。
1.4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的過程應當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日常的教學工作到各類軟硬件條件建設,從引入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到建立完整的學生終身成長保障體系,通過各方面工作的動態改進,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對課程建設是否支持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不斷進行自我診斷和提升,切實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1.5課程體系
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通識教育體系,具體包括與電子類專業畢業要求相適應的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符合本專業畢業要求的工程基礎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應具備完善的課程綱要(課程標準)、單元設計的制定、檢核及評審機制,建立可同時滿足教師、學生、社會學習者等用戶需求,同時兼顧行業、企業需求并支持終生教育的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
1.6師資隊伍
教師隊伍要能夠支撐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在不斷優化整體年齡、學歷層次結構保持自身血液新鮮、繼往開來的同時,開展深度校企融合,與行業、企業專家學者共同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明確權責,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學識淵博、技能過硬并具有社會和行業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家轉型,將自身的科研成果與成功經驗反哺教學,充分指導學生的技能競賽、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和貫穿其一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1.7支持條件
人才培養的支持條件主要包含軟硬件兩個方面,軟件方面,學校應當對接學生畢業要求,著眼學生教育成果,出臺充足而科學的支持政策,支持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促進專業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運行和診斷改進工作;硬件方面,提供空間充足、設施完備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場所,建立能夠跟進電子行業新興技術與科技發展的校企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引入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滿足廣大學生和教師自我提升需求的紙質和電子資源,為師生的各類實踐創新活動搭建良好的平臺。
2高職電子類專業國際化認證標準的重要方面
2.1校園文化類社團
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個性塑造、能力形成和終身成長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各類專業的國際化認證是十分具有挑戰性和必要性的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學生社團通常分為文化類社團和專業類社團,在此基礎之上,力求將各類文化所包含的智慧融入學生的專業學習。社團文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什么程度的促進作用,將是校園文化建設程度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
2.2基礎知識和工程類知識
在高職電子類專業教學中,基礎知識方面通常較為重視其所屬的工程學科所需的系統化的、基于理論的工程基本原理,而學生對普遍性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及適用于電子類專業所屬子學科的,以概念為基礎的數學、數值分析、統計學及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等通識等內容往往被賦予次一級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專業教育往往較為重視與專業密切相關的知識與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在當前年齡為適應社會所應當具有的基本知識與能力。
2.3重要能力與素質
在對學生的畢業要求方面的能力要求中,在重視學生收集、調查和分析信息并指導實驗的能力之外,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是對于學生的能力結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方面;而素質要求中,構建良好人際關系和融入企業文化的素質對于學生踏入社會后的良好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而重視上述能力與素質的目標是工程實際問題,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真正的落腳點在于讓學生畢業后,在整個工作生涯中,和高效科學、緊密協作的工作團隊一起,不斷學習成長,持續解決大量的工程實際問題,長期有效地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2.4學習支撐型實踐場所
高職電子類專業學生的各類實踐場所應當朝著“學習支撐型實踐場所”轉變,激發學生以及教師自主學習的興趣,并為滿足其學習需求提供充足的時間和軟硬件條件。換言之,上述場所應當具有充足的各類專業資源;實驗實訓場地引入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并安排充分的開放時間,為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學習、實驗、創新提供良好的實踐學習與訓練環境;科技創新創業活動基地應與業界共同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學生、教師的創造性設計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
3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電子類專業開展國際化專業認證,從學生方面、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等七個方面展開相關研究與建設,對于加快高職教育國際化,將電子行業國際化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與我國高職院校電子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結合,解決國際工程教育質量互認等方面的問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莊榕霞,周雨薇,趙志群.高等職業教育開展《悉尼協議》專業認證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1-45.
[2] 高軍.《悉尼協議》框架下專業建設研究[J].現代交際,2018(3):5-6.
[3] 周曉龍,張忠偉,孫偉清.《悉尼協議》對我國高職工科專業群建設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8(16):97-100.
[4] 馬親民,孫宏偉.國際工程教育認證與我國工程教育認證現狀的對比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2):236-237.
[5] 柯政彥.基于《悉尼協議》視角的我國告知工程教育發展與專業認證分析[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8(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