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初中歷史課也可以借鑒使用PBL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情境設計方法。從PBL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入手,分析其使用的特征、基本環節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對于當前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模式;PBL;問題導向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是教師主講,學生記錄、理解并背誦,忽視學生的歷史觀念和人文素養的培養。PBL教學模式是興起于19世紀60年代左右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策略,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初中歷史課程的參與性和理解能力,是新課改要求的一個重要嘗試。
一、PBL教學模式的內涵
它是Problem-Based Learning 的縮寫,是以問題導向的一種教學模式。基于某一個復雜的、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設置一定的情境,學生為情境的主角,在教師指導下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自主性、創新性和參與性,學生自己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學習歷史事件背后的歷史知識,強化理論認知,最終獲得知識。同時, PBL教學模式也要求教師更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去研究教學,關心學生,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二、PBL教學模式的特征
一是問題性。問題是PBL得以進行的出發點。PBL教學模式就是教師通過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積極思考、分析、參與,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二是主體性。在PBL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歷史課堂的主角,教師起到的是引導的作用,學生在課程中主動去承擔學習的責任,設想以什么樣的方式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和困難,形成一個動態的認知和學習系統。
三是合作性。PBL教學模式的問題是復雜的,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學生以分組合作或者競賽的方式,不斷進行合作中的思維碰撞,共同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提出各式各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就是一個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PBL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
根據教學內容,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環節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
(一)課前準備
1.設計分體階段
PBL 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問題的設計,因此教師設計問題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設計出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并難度適中的問題,設計出讓學生經過充分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
2.教學引導階段
在進入問題導學的課程之前,教師要提前拋出問題并給予學生查找參考資料,進行小組合作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解決教學問題的效率,也便于將討論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二)教學實施
1.提出問題
課上教師通過有趣的導課過程引出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學生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開始思考和探究。
2.學生合作
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既可以隨機,也可以自行匹配。分組完成后將任務進行分配,可以是某個歷史問題,也可以是某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讓學生或通過情境設計還原歷史事件,或通過問答式、討論式等手段進行解決問題,教師在旁指導。
3.師生點評
在每個小組通過自己設計的方式完成這一問題的展現和處理后,要設計總結升華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小組解決問題的過程,得出知識點和體會。教師為評委,要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這也是提高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學習和傾聽的過程。最終,在每一個小組總結和評價后,教師一定要將本節課分解出的若干問題進行匯總性穿線總結,這是一個系統理解和復習知識的過程,同時對各組情況進行點評和賦分評比,提出存在問題,引導學生課后繼續思考改進方式。
(三)教學總結
學生在課后要繼續就問題進行思考,對課上自己認為存在問題和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再思考,這也是復習知識和系統總結的過程。
四、PBL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PBL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過程。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演,教師必須要發揮指導作用,轉化身份為教學行為的支持者和促進者。學生不再是傳統歷史教學中被動的傾聽者,而是深入課堂探索知識的參與者。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問題、搜集資料、取長補短、反思自己來獲得知識。教師也不再是強勢的教導學生,而是指導學生運用各自的方法進行頭腦風暴,而自己通過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問題和教學環節、精彩總結和課后輔導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這是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更是教學方面的深層次改革,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下真功夫,吃透教材,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這對教師本身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挑戰。因此,這也是在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模式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高虹,劉慧琴.從基于問題的學習看研究型課程教學[J].中國高教研究,2003(11):53-55.
作者簡介:于麗娜(1990—)女,遼寧盤錦人,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遼河油田錦采學校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初中歷史教育教學。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