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梅
摘 要 “三農”問題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繁榮農村文化,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高更深沉的發展動力,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當前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仍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影響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務實鄉風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提高村級干部管理水平,增強農村治理能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充實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是推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 鄉風分明建設 問題與原因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69
Abstract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concern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prosperity of rural culture can improve the deeper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farmers'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happiness. At present, although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affec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acticing the material basis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village cadr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rural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farmers, and carrying out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to enrich the amateur cultural life of villagers ar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to promot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clear rural style 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cau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①這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關鍵之處。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使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目前,我國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張皮的問題愈發突出。因此,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支撐民族、國家、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鄉村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持續不斷提升農民對農耕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才能重建村莊共同精神紐帶,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1 新時代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現實困境
1.1 文化設施落后,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困乏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借助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平臺,開展文娛活動,借助文化的形式,做到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民,培育農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改善農村社會風氣。近年來,C鎮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主要集中在鎮周圍的村莊,偏遠山區的文化建設沒有實質性的發展。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證明,新村中有41.82%的人認為村里供文化活動的內容單一,不能滿足需要;39.09%的人認為村里一直沒有基本的文化基礎設施。根據2017年新村年度調查表得知,該村沒有文化站、圖書館。該村是西南偏遠少數民族村莊,離文化活動場所遠、信息獲取途徑不通暢,人們想娛樂不容易。在基本實現全村通數字電視的情況下,農民的娛樂方式就局限于簡單的家庭娛樂上,比如看電視、打牌、閑聊等。然而,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所蘊含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與農民實際生活相差太大,還有部分影視作品中夾雜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長期下來會損害村民身心健康。
1.2 農民信仰削弱,道德失范現象增多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農民生活明顯改善,生活效率迅速提高,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鄉村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換過程中,受重物質輕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松了警惕,部分農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逐漸削弱,為封建迷信活動死灰復燃提供了機會。有研究表明:在云南農村依然存在著不少封建迷信活動,如建房看風水、請巫婆和算命先生,修祖墳、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②這種現象在新村也普遍存在。在村內封建迷信活動隨處可見,有些村民還守著請神降仙、算命、大修祖墳等封建思想,特別是有些村民家中有人去世到頭七時,會請神婆去家里回魂。
農村原有的倫理道德受城市文明、先進的價值觀沖擊,農民的價值理念越來越多元化,加速了農村倫理道德的蛻化。農民更加理性化,在家庭關系上,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傳統美德遭到破壞。筆者調查時了解到,新村部分村民責任意識和履行贍養義務的意識淡薄,他們不贍養老人,甚至出現不讓老人進自己家門、毆打虐待老人的現象。從2016年至2018年,村中就有10個老人因子女不贍養自己而選擇了自殺。另外,受市場經濟趨利性的影響,笑貧不笑娼、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等觀念被不斷強化。在村中部分青少年未完成義務教育就輟學在家,他們整日游手好閑,打架斗毆;還有一些村民經常結伴盜伐林木、偷竊機動車、攔路搶劫,村內已有20多個村民因盜伐林木、偷竊被判刑;在走訪調查中發現,村里雖有紅白理事會卻沒有發揮實際作用,在紅白喜事是否應該大操大辦的問題上,傳統觀念還比較濃厚,仍舊愛講排場、擺闊氣、鋪張浪費,大部分村民認為一個人最風光的時候就是結婚和去世的時候,生時受窮,死后要風光熱鬧的走。
1.3 農民生態觀念薄弱,生態環境惡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民安居樂業、美滿幸福的基礎。相對來說,農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我國絕大部分農村生態環境破壞極為嚴重,既沒有綠水青山,也沒有藍天白云,制約著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筆者調查時發現,新村是個少數民族村莊,村民以種植煙草、蔬菜為主,由于利益可觀,當地幾乎沒有村民外出務工,這雖然有利于家庭關系的穩定,但村民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面積毀林開荒,加上日常生活用火以林木為主,只砍不種,水土流失較嚴重,給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隨著村民收入增加,村中新房多了、村民生活好了,村容村貌卻不整潔,新舊房屋形成鮮明的對比,村中主干道實現了硬化但沒有人打掃。在走訪中,有村民也反映了一個情況,“新村村內主干道雖然已經實現了硬化,但是因為沒有人打掃,下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揚灰路。”日常生活污水、廁所污水、養殖廢水直接排入水溝中,經常散發著刺鼻的味道;村民把生活垃圾堆放在進村路口或自家門口焚燒,每天早上隨處可見焚燒垃圾的煙霧。
2 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部分鄉村干部認識仍有偏差
我國改革開放在某種程度上以經濟主義為主導,在評判政府工作績效時,往往以經濟效益的高低來評判。在此背景下,基層組織在履行實際職能時出現了重經濟、輕文化的問題。在廣大農村地區,除了部分地區鄉村干部比較重視鄉風文明建設外,絕大多數鄉村干部仍未把鄉風文明建設納入工作日程,尤其是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村民自治有待真正落實,民主選舉過程中賄選、拉票等現象頻繁發生,部分村委會成員不能真正體現村民的意愿;有些村干部由于自身素質較低,有參與賭博、封建迷信活動、擅自承包出租集體土地等現象,這都嚴重敗壞了農村社會風氣,損害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對于偏遠山村來講,受經費和現實條件的制約,發展經濟成了村級干部的主要工作,在他們看來,解決農民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對于貧困地區來說,只是經濟發展的附屬品,鄉風文明建設就更加無人過問了。
2.2 鄉土文化失序公共性消解
鄉風是否文明與農村文化息息相關。農村文化生根于農民的生產實踐,對農民群體及整個農村社會起著不同的作用,是農民的精神寄托。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城市文明、西方文明強勢入駐鄉村,以自己的要求改造農村文化。由于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生長的土壤和受眾人群不同,那些具備較高文學素養的文化和藝術難以融入農村,而其中一些粗俗、低端的文化卻迅速向農村蔓延,極大的沖擊了農村文化的根基,弱化了鄉土文化的教化功能、調節功能、教育功能等,許多承載著社會價值的鄉土文化湮滅在“城市化”中。鄉土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在于田間、山林、串門、閑聊中,但是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鄉村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同質走向異質、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或半陌生人轉變,現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費方式進入鄉村社會,農民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生產方式都產生了質的變化,原有的鄉土文化已經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加之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農民的文化生活向私性化發展,極大的壓縮了鄉土文化內生空間,現有的集體文化生活顯得單調和乏味,鄉村文化整體呈現出“空洞”狀態。鄉土文化價值體系內部出現了分化和斷裂,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主導性價值觀規范社會群體行為規范效果甚微,難以維護社會有序運轉。
2.3 鄉村共同精神紐帶的缺失
市場經濟以利益為導向,使人的交往變得具有功利性,為了追求物質滿足和肉體滿足,誠信、理想、信念都成為空談大背景下,滋生出重功利、重才能的價值觀,追求經濟利益成為一種時尚。當金錢成為社會生活的唯一的標準時,其它法律、道德、美丑、善惡、真假、黑白等等都將不再是評判是非的標準,它們在貨幣面前根本不堪一擊。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集體生活生產的模式被改變,村莊集體性實質被解構,農民成為獨立的生產單位,個人意識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毫無疑問,市場經濟的發展極大的解放中國的農民,他們自主意識、獨立意識不斷被強化。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村莊共同精神紐帶被不斷消解的現實,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家庭化、個體化,淡化了集體意識,使得農民與農民間的人際關系理性化、冷漠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個人主義。村莊內部共同體根據現實需要隨意組織,雖然滿足了生活生產的需要,但是也使整個村莊成一盤散沙狀態,鄉土文化的凝聚意識的作用將不能有效發揮。
2.4 農民自身文化素養偏低
農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具備一定科學文化素養,是提高農村整體精神風貌的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統計數據,分地區按性別、受教育程度分的6歲及以上人口,未上過學的占5.7%,分地區按性別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文盲人口占15歲以上比重的占5.28%。可見,我國整體文化素質仍較低,特別在廣大鄉村地區,鄉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及其以下,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人口大有人在。就C鎮新村來說,雖然基本的義務教育已經普及,但是大部分村民都將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身上。有的中老年人仍有讀書無用的思想,而且村中的村干部大都也只有初中水平或小學水平,這都很難讓村干部自己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掌握村莊意識形態話語權,更別說向農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國家意志。加之農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即使已經引進了先進的農業技術,也不具備使用這些技術的人員。
3 對C鎮新村新時代增強鄉風文明建設的建議
3.1 發展現代農業,務實鄉風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
發展現代農業是當前鄉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改變我國農村農業低效與弱質化面貌、實現農民富裕幸福的基本途徑。③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農業產業化,是為來農村發展的大趨勢。C鎮新村以種植業為主要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單一且發展落后,經濟條件制約著鄉風文明建設。改善農村社會風貌,發展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有利于擺脫經濟條件的制約,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新村應結合其土地、土壤、氣候優勢,大力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融合第二三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一方面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和種植模式,引進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種植櫻桃、楊梅、核桃等水果,提高農民品的質量和安全;另一方面指導農民利用其獨特的白族特色建立農家樂園生活區,舉行水果采摘節、農村生活體驗等活動,發展具有民族特色、農村特色的旅游業。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鄉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提高了,才有資金、有精力去開展和參加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才能讓村民真正共享改革開放的物質成果和文化成果。
3.2 提高村級干部管理水平,增強鄉村治理能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國家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只有切實把人民放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一切為人民。加強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是為了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物質發展的成果和精神文化發展的成果。村級領導干部是鄉風文明建設的發起者和督促著起者。政府應定期向村級管理人員宣傳新思想、傳達和解讀中央農村工作交流會議的精神、舉行學習鄉村振興戰略的培訓活動,以提高村級管理工作隊伍管理水平。首先,做好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使其認識到文明建設的實際意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扎扎實實為農民工作,進而獲得村民的信任和擁戴。其次,政府也要組織專門工作者直接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組建一支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負責任的農村工作隊伍,切實提高農村管理工作隊伍的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帶動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熱情,真正實現村民自治。最后,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農村基層組織是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引領農民對村莊精神共同體認同的重要抓手。應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農民利益表達平臺,積極主動與農民進行交往,想農所想,解決農民的現實困難。
3.3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
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引導,可以陶冶農民思想道德情感和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進而在現實生活中作出正確的行為抉擇。首先,重塑集體主義價值觀。馬克思認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④面對農民公共意識淡薄日趨淡薄的社會現實,應對村莊原子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必須重塑集體主義價值觀,凝聚社會意識,組織農民,將農民身上好的思想素質激發出來,促使其在現實生活中自覺踐行,在遵守規范內實現真正的自由。其次,發揮榜樣的力量。基層領導干部是連接農民、國家、社會的橋梁,他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國家。村級干部必須主動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身作則感召農民、帶動農民學習和踐行的熱情,增強農民的榮辱意識。最后,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開展道德模范學習活動,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農民道德踐行能力。
3.4 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充實村民業余文化生活
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做鄉村文化建設主角。首先,挖掘少數民族地方文化特色,如在春節期間繼續保持組織村內已有文藝隊開展唱花燈、跳花鼓、對山歌等傳統民間活動慶祝新春。平常生活里,鼓勵農村婦女每天晚上到球場上跳舞,充分發揮農村婦女獨特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帶動農村男女老少一同參與,這既可以豐富單調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其次,學習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所采取措施的工作經驗,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展“講禮貌立新風”建設星級農村,黨政機關爭優創新、依法行政、做受人民擁護滿意的公仆活動,進而帶動社會公益組織或企業深入農村舉行如“送愛心”、“寒衣救助”、“公益助學”等公益活動;在農民中培養和宣傳文明個人、文明星級家庭、尊老敬孝戶,為村民樹立學習的榜樣,最終創建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最后、加強農村基礎文化工程建設,比如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等,滿足農民學習需求,壯大村民中的文化隊伍,以逐漸改變打麻將、打水果機、賭博等不良娛樂方式,改善農村的社會風尚。
注釋
① 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7:31.
② 張體敏,杜瓊,潘妍.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以云南農村為研究對象.黑河學刊,2014(5).
③ 夏淼.當代中國鄉風文明建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200.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4.
參考文獻
[1] 董峻,王立彬.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7-12-30:001.
[2] 索曉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再認識[J].貴州社會科學,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