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琴
摘 要:互聯網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教育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其重要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互聯網+”各學科成為當前的一種教育趨勢。“互聯網+”具備的是網絡優勢,它集合了聲、像、光、影、圖等,使抽象、晦澀、復雜的知識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其搭起了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對于小學數學來說亦是如此,通過二者的深度、科學融合,實現了數學的跨越式發展,突破了非網絡時代數學教學的種種弊端,引起了數學教育教學的階梯式蛻變。對“互聯網+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重點探究,希望為小學數學教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應用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之一。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就需要探究數學的本質。數學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點,還要培養其邏輯思維,因為只有具備強大的邏輯,才能看清復雜現象背后的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在未來科技領域,數學的應用范圍將會更加廣泛,語言翻譯、人工智能和云搜索方面都能發現數學的身影。回歸到數學結構化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基于“互聯網+數學教育”來培育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夯實數學根基,通過對數學知識點的延伸和串聯,使學生能夠做到由表及里、從整體到局部,學會一題多解、多題歸一和舉一反三。這樣的教學,開創了數學教育新形態。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將其與傳統教育進行全面、科學的無縫融合,以創造新的數學教育發展生態。
一、“互聯網+教育”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為實現學生全新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基礎。如何將數學與移動互聯網進行充分融合,在豐富數學教學資源、減輕教師負擔的同時,改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其個性化學習成為現階段擺在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數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等特征,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由于思維發展的不平衡,使得他們在面對數學概念、特征、定義時,往往提不起興趣,在學習中以死記硬背的方式為主,導致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理解的記憶終究不深刻,非常容易遺忘,也使得他們在面對變換了條件的題型時會茫然無措。再加上部分學生在學習時,沒有總結、反思的習慣,對于錯題不去探究錯誤的原因,或者只用不細心這一理由來代替所有的錯誤,這固然是學生做錯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全面。對錯題進行歸納整理、歸因分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善于反思的習慣,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因為小學數學的知識點是固定的,把不懂變懂,把錯題弄明白,可以使學生享受攻克難關的樂趣,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成績大有裨益。
如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反思習慣,如何加深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成為現階段擺在小學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建立一個線上的錯題本,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在線數學老師,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具有這種功能的學習平臺,教師可利用其人性化設計,利用電腦或者手機進行智能組卷,并將其通過app、微信、qq等平臺給學生布置下去,學生在完成后,系統可自動生成分析報告,該報告可以使學生本人對自己的學習有個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取長補短。在此基礎上,系統可根據學生的薄弱環節自動推送分層練習題。這樣的方式符合分層教學理念,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做錯的題目會被系統自動收錄,學生可進入學生平臺觀看,并根據其對知識點的分類,進行針對性練習和鞏固,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
二、“互聯網+教育”在課前預習中的應用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誠如此言,一個良好的開端,不僅會讓教師、學生的心情愉悅,雙方形成良性的互動,還能為后續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前導入。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可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在課前下發預習題,讓學生在課前完成對知識點的學習,并完成預習任務。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將預習題案的正確答案放在互聯網平臺上,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完成批改,并對錯題進行自我糾錯。這樣的課前預習模式,不僅減輕了教師批改作業的壓力,還通過學生課前預習和自測,使他們對所教知識點有個大致的了解,并對自己的預習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從而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針對自己的薄弱之處進行針對性的聽課,是解決學生學習難點、疑點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預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學生檢測完成后提交的預習題案,將被系統收集,教師可登錄教師平臺進行查看,了解學生的預習狀況,根據其答題正確率決定哪些知識點是學生沒有掌握的,需要進行全班講解,哪些知識點是部分學生已經掌握的,可以讓那些學生擔任小先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來解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利用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打破傳統面授教學弊端,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學習,實現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初衷,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例如我在教授蘇教版四年級“混合運算”一課時,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在上課之前,就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任務為:小紅和小明一起去商店買學習用品,小明買了三個筆記本和一個書包,其中一個書包20元,一個筆記本5元,請學生幫小明算一算他一共花了多少錢?下面是學生羅列的幾種算式,選出你認為正確的一組算法。①20+5×3=15+20=35(元) ②20+5×3=25×3=75(元) ③20+5×3=20+15=35(元)在這一問題中,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選擇1正確,有人認為1和2都正確……由此,我便了解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后續教學中,更具針對性。
三、“互利網+教育”在數學創新思想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