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玲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人們對于高中教學有效性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而英語作為高中教育之中的基礎性科目,提高其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得到了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并將其納入日常教學目標之中。基于此,簡析了影響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原因,著重探討了提高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探究
一、影響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一)高中英語學科的特點
相較于初中英語而言,高中英語在學習理念、學習方法上均呈現出巨大的改變,其教學難度與學習難度亦直線上升。這種質變不僅體現在詞匯上,還包括句型、語法、聽力、閱讀、寫作等,故而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此外,對于教師如何做好初中、高中英語教育的銜接亦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高中英語學習并非僅僅依賴于記憶力,但卻對記憶力有著一個較為明顯的要求,如果未能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與學習技巧,那么高中英語教學就會淪為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教學,從而極大地影響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師因素
隨著我國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必須對傳統的教學觀念予以革新,深入研究新課改的基本精神,積極踐行其中的具體要求。但從實際情況來說,傳統高中英語教學方式在大多數教師腦中已經根深蒂固,然而想要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予以改革,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調節課堂教學氛圍,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如果不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妥善利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勢必會對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學生因素
對于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評價,始終取決于學生,這與新課改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基本相符,讓學生高效地進行學習,是高中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自主學習是決定教學有效性的一大要素。如果學生無法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課堂教學之中又不能積極參與互動交流,而課后又不具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那么便無法切實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內容,自然會影響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二、新課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創設教學情境
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之中,創設教學情境的意義在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予以有效結合,并在真實的情境之中對所學的英語知識內容予以應用。合理應用情境教學是建立在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研究,同時參考學生興趣取向而對教學內容所進行的個性化整合。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導入到教學環節,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投入度,讓學生能夠在一個較為自由、和諧的環境之中學習
英語。
(二)拓展教材內容
相較于初中英語來說,高中英語所涉及的詞匯更多,單詞結構亦更為復雜,語法知識更是層出不窮,而這也導致高中英語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但受限于篇幅,其內容往往浮于表面,難以深入下去,因此也導致學生無法切實理解教材內容。針對這一問題來說,教師應當主動對教材內容予以拓展,以此幫助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最為適宜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對于教材內容的拓展亦是對高中英語教師的一個考驗,它要求教師能夠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深度挖掘,以此拓展教師的知識儲備,讓教師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拓展內容。
(三)教學模式的合理選用
與傳統高中英語教學不同,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在教學模式之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例如互動式、合作式等等。其中互動學習模式的基本特點在于鼓勵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并在此過程之中洞悉英語教學之中尚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以此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而合作教學模式則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教育對象與教育對象之間的互相協作、合作學習,在此過程之中探究最為適宜的學習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妥善選擇最為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以此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尚有許多需要進行研究與提升的地方。對于廣大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而言,應當積極投身實踐,總結經驗,進行創新教學,發揮自身在教學活動之中的主導性作用,努力提升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彥琳.淺析高中英語教學中師生互動策略的有效性[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2018(2).
[2]張艷敏.高中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性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六卷)[C],2018(4).
[3]王芳.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性研究[A].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五卷)[C],2018(4).
[4]原彩霞.試析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N].發展導報,2018-04-10(2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