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放
摘 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中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從教與學兩個方面探索高中教學的新方法,可以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從多個方面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另外,還闡述了構建基于“互聯網+”教學的新模式應注意的問題,保證了創新的可行性。
關鍵詞:高中教學;互聯網;教學方法
伴隨著中國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國家的各個領域。高中的教學改革也必將面臨互聯網的影響。因此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果,滿足新時期高中教學改革的需求,勢在必行[1]。
在“互聯網+”的時代,高中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得豐富的信息。因此,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互聯網是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通過互聯網可非常便捷地獲得海量信息。利用互聯網的這一優點,高中教學方法的改進可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入手,使高中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一、“互聯網+”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
傳統的教學模式簡單、機械,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很難保證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借助互聯網資源,可以對學習方法、手段進行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雙創能力,改善學習效果。
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較好地獨立完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但傳統的書本或教輔材料內容枯燥,互聯網可以多種形式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
首先,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建立學習群,便于學生之間的問題討論和心得交流。例如QQ群、微信群等[2]。
其次,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方便快捷地解決自我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現在很多院校的網站提供公開課、精品課等視頻或文字資料,還有些教學名師或學者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微博,介紹學習方法或答疑解難。這些網絡手段呈現的知識不但豐富而且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可以令學生比較容易地解決自主學習中的問題。
最后,利用網絡可鍛煉學生的資料查閱、收集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有目的地查閱資料、整理分析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網絡提供的資料是海量的,絕不是紙質資料能夠比擬的。為此,利用課余時間,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借助網絡查找、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整理,可以進一步開發學生的雙創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互聯網+”對高中教學效果的提升
目前,“互聯網+”的發展也為高中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
首先,高中學生相對于初中或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還不具備完全自控力。因此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將互聯網引入課堂教學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將網上多媒體信息作為教學輔助材料,提高學生關注度;將網上的熱點話題和教學內容相融合,深度挖掘學生的思考能力;利用專業網絡直播平臺,從感官上加強學生對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其次,增加了教學活動的交流渠道,最大限度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傳統的教學交流由于受到時間、地域、規模等限制,教師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和范圍內進行互動交流。但是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廣大的交流平臺。教師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在線了解網上提供的名校、名師先進的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實現共享。
最后,借助互聯網,可重構課堂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講解—接受”,這樣教師過度主導課堂,滔滔不絕的授課讓學生無法參與教學全過程。為此,可以強化課堂的開放性和延展性,重新構造課堂教學過程。新的模式要求授課教師對授課內容先一步進行頂層設計。授課前推薦網上資料,甚至直接提供自制的微課供學生預習,這樣可通過網絡使學生從多角度了解授課內容。課堂教學以問題為驅動,以情景教學為手段,全面展開知識點,融合網上最新信息,加強課堂互動,充分交流。課堂授課結束后,授課教師整理課堂情況布置作業,對一些知識點的補充或深入挖掘部分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閱資料加以解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構建教學的新模式應注意的事項
首先,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網絡觀念[3]。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響。尤其是網絡信息過多,真假難辨,高中學生在瀏覽網上信息時,極易受到迷惑,影響身心健康。為此,如果希望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一定先培養其健康的互聯網觀念,這需要學校和家庭通力協作,合作完成。學校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除了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網絡的有關知識,更應大力宣傳先進典型事件和人物。另外,學生在家庭上網過程中,家長需要通力配合,加強監管,不能聽之任之,并且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網絡教學模式應適應時代而變化。借助網絡制定的教學模式不是永遠不變的,一定隨著互聯網內容和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教師更新觀念,不要有一勞永逸的思想。任課教師應緊隨互聯網的發展,采集最新的信息和技術更新課堂教學內容,緊隨時代發展的節奏。
另外,新模式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模式下,任課教師不但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觀念,完成本門課程的授課,還需要有一定的互聯網知識,能夠掌握互聯網的操作,獲取教學需要的內容,解答學生有關互聯網的問題。為此,教師應該不斷堅持自我完善與學習,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最后,“互聯網+”不是萬能的,只是高中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該順應教學的需求,采用多種形式與手段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最終,將各種教學方法融合在一起,揚長避短,提升教學效果。
互聯網已經影響到高中教學的方方面面,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可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教師完善教學方法,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課堂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偉.“互聯網+”背景下的高中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7):43-44.
[2]梁展鋒,魏曉彤.基于微信公眾號構建微課平臺的探索與實踐:以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2):59-61.
[3]唐金權.“互聯網+”時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與挑戰[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9-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