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姣娥
摘 要:學困生心理障礙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可能會由于長時間的積累導致學生心中存在學習障礙,積累學習的消極心理,而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也存在著不恰當的行為,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在長期的消極狀態中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狀態,學困生無法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產生“惡性循環”,此時需要教師的心理輔導介入,幫助其走出“學困”。探討學困生心理路程與優化方法,旨在幫助學困生不再“學困”,激發其學習動力。
關鍵詞:學困生;心理路程;優化方法;思考
學困生心理障礙主要存在于自卑感較強的學生群體中,尤其是在我國城鄉教育存在不平衡的情況下學生更容易產生學困生心理。由于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較為內向,在學習中不敢向教師請教,不敢同教師交流,這就使得學生在生活問題、學習問題中無法得到有效的指導,學生心理就會更加嚴重,成為阻礙學生正確樹立目標導向的一大障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學困生心理輔導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緩解這種不良的心理消極狀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導向。
一、學困生的不良心理表現
厭學心理:通過對學困生的訪談和調查,發現學困生往往比普通學生更難以承受學習的壓力,心理負擔重。在學習方面,由于基礎知識不牢靠、學習方法不到位,使得在解決問題時存在著諸多困難,形成了厭學心理,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提不起積極性。
自卑心理: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學困生的心理品質容易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導致學困生在學習中往往因為成績的落后,不敢面對教師和家長,覺得自己比較笨拙,不能趕超他人,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學生心靈較為稚嫩,比較敏感,這種心理較為普遍。
恐懼心理:恐懼心理是學生自卑心理轉化的另一種層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教師和家長不選擇幫助,往往是指責和批評,使得學困生更加害怕學習,對考試和分數產生了莫大的恐懼。
二、學困生心理優化方法
1.改善家庭教育,提供學習環境
家長為學生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很重要。學生在接觸世界的初期,他們就會和父母一直接觸,產生親密的關系,父母的話對于學生以后的行為產生很大影響。在相對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學生更容易對他們的父母產生依戀。經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成長來說,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他們的行為同時也會讓學生在社會的人際交往中產生相同的行為。
學生從小在父母的關愛之下,他們本身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對待他人也會變得有愛心。另外,家長對學生的民主式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去尊重學生的想法,而不是代替他們去決定,強制逼迫他們去執行命令。同時教育孩子也像父母對他們的尊重一樣尊重長輩,依靠民主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十分有利。一些家長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個人財產,對孩子的教育也變得十分的個人情緒化,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和重視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發展教育。
2.分解學習目標,循序漸進指導
找準目標學習——沒有目標的學習是不可能長久的。學困生之所以沒有學習興趣,出現厭學情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一個正確、合適、明確的目標。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學生的最佳學習方法,給學生制訂一個有一點兒難度又不會難以達到的目標,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學生才可能有動力去學習英語。
教學的內容是緩緩緊扣的,教師要在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注重知識的網絡脈絡。教會學困生如何看懂知識的難易程度,掌握知識的層次結構,明確學習的重難點。讓學困生先從簡單的知識開始,慢慢打好基礎,不要嫌棄知識內容太過簡單而輕視,然后漸漸加深學習的難度。例如,政治、地理學習中記憶很關鍵,學困生要在背誦上多下功夫,克服記憶不準確的問題,其次要堅持背誦理論知識點,大量的理論是看懂運用知識的基礎。
3.保證公平性,包容學困生
教育要講求公平性,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要注意包容學生的差異和個性。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個性,并不是所有學生的特長都表現在學習上,我們在教育中談到的所謂的學困生其實也存在著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發揮短板效應的作用,彌補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教育要因材施教。對于中學中段的學生來講,他們正處于性格塑造時期,教師正確的指引有利于學生完整性格的塑造,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心理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新課改提出新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每一個人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教育要做到公平,教師在教育中要學會尊重每一位學生,不論學優生還是學困生,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注重發展學生的獨特性,保護學生的天性,善于引導發現學生的天賦和隱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炎根.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學困生教育[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6):94-97.
[2]侯琴麗.素質教育理念下轉化學困生方法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2):83-84.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