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悅
摘 要:初中體育老師在教學體育的過程中,往往更加重視教授學生關于體育的知識技術以及技能的完整性,并且他們尤為重視需要在中考時占分值的項目,導致體育課堂枯燥無味,學生也漸漸失去了對于體育的興趣。當前新課改為了改變這個現狀,強調了要將體育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鍛煉以及生活的價值,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便是課堂“生命態”的特點,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還能增強學生的主題個性,讓初中體育呈現更加完整的“生命態”。
關鍵詞:初中體育;體育課堂;生命態
從當前體育教學的現狀可知,在現有的教學習慣下,很多體育課堂都更加強調知識傳授和體質增強,這往往會忽視學生的感受,一切知識都變得索然無味、暗淡無色,這樣的體育課堂是無法展現出生命態的[1]。生命態是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是與人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使知識呈現出生命的狀態。只有這樣的知識才能激活學生的內在需要,喚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激活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這便是只有當課堂展現生命態時才能夠給學生帶來的。
一、建設體育生命態課堂的意義
1.生命態課堂讓知識充滿活力
知識不是干巴巴又暗淡無光的東西,它是擁有自己的活力與生命的。目前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初中體育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按照中考要考什么而將重心放在哪里,每一節課都要求學生練相同的東西。初中學生都還處于青春期時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每節課都讓這些學生練同樣的項目,這不僅容易導致學生對體育失去應有的興趣,還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所以使用生命態的教學方式,讓平常學生所學的知識更有趣,更充滿活力,便可以培養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其探索欲與求知欲。
2.用生命態課堂代替呆板的體育教育
初中體育的教學應該是以情景與技能結合為主,把技能性的教材生活化、簡單化。即使是體育這門課,也受到了填鴨式教育的影響,體育教師也開始將知識和技能強行教給學生,無論學生是否能吸收。這樣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學生討厭體育,甚至再也不想參加運動,對學生后期的身體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引入生命態的課堂教學方式,將知識點簡單化,并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體育,保持對體育的興趣。
二、創建初中體育課堂生命態的策略
1.創設生命態的課堂情境
將知識點與體育技能性的知識簡單化,并融入學生的生活是課堂生態化的第一點。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知識。例如:七年級的體育教學中有一課為“蹲踞式跳遠”,這一課本沒什么好講的內容,動作簡單,但是正是因為這樣容易導致學生覺得體育并不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創設好教學的情境。教師可以將蹲踞式跳遠融入“特種兵”的故事中,課堂上教師先提出自己最近看了一部勵志電視劇,叫做《我是特種兵》,被其中那些特種兵的自我挑戰、不畏艱險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今天我們都來當一次特種兵,一起翻越山嶺、跨越壕溝,發揚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將學生感受到枯燥無聊、困難的跳遠課程變得更加簡單、趣味,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也更加能夠感受到體育給他們帶來的趣味,在愉快的氛圍中積極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發展自身的個性。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在教學中,最重要的不是老師多會教,而是學生多會學。學生“會學”比教師“會教”更重要,這是葉圣陶老先生的名言,在教學中,這句話正是直指核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讓學生練習過特種兵的生存本領之后,再讓學生進行更深一步的訓練,將趣味性注入這些枯燥乏味的練習上,如讓學生訓練后空翻跳,在跳的過程中用身體感受飛的感覺,并在練習中請出優秀同學作為展示,讓學生在老師的號令下,集體進行后空翻跳,這樣老師不僅是老師,還是教官的角色,而同學們則像在訓練的士兵。讓學生邊玩邊學,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3.讓體育課堂呈現生命態
體育課堂不僅僅是一個傳授體育知識的地方,還是一個讓學生接觸體育的地方,例如:在“特種兵”的訓練中,我們讓學生成為“特種兵”,而教師則是“教官”角色,從而在課堂教學中進入了“士兵與教官”的情境,在充滿趣味以及效率的體育活動中,“特種兵”們學會了跳遠、后空翻等體育內容,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教師也將在上課過程中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構建了一個內容共創、時空共有、成功共享、意義共生的“生命態”體育課堂。
綜上所述,要讓將體育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一定要將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得有滋有味,這是新課程下的體育課堂教學[2]。體育課堂教學是一門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樂于學習,培養其創新、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保持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因此,將生命態教學引入課堂,才能讓課堂更加充滿活力,這才是體育老師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孫劍,邢金明.生態學視域下體育課堂的教學形態[J].體育學刊,2017,17(7):43-46.
[2]溫洪澤.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大學體育課堂生態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9(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