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華
摘 要:傳統的體育課往往是耳提面命的理論說教和機械的訓練,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情感,不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結合教學實踐,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從幾個角度分析如何抓住學生需求,靈活設置體育課,吸引同學們愛上體育。
關鍵詞:初中體育;立足學情;愛上體育;教學活動
長期以來體育作為副科,沒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大多數體育課堂往往是簡短的理論講解然后就是讓學生進行機械的訓練。初中生正處于身心飛速發育的青春期,他們活潑好動,但是對機械訓練有天生的叛逆心理,這樣的體育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規律,也不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鍛煉情趣,不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情趣來整合體育教學方式,讓體育課堂以靈活的方式呈現出來。鑒于此,下面我就結合教學經驗從幾個角度談一談如何抓住學生需求,吸引他們愛上體育,主動參加體育訓練。
一、研究學生特點,優化教學目標
要想讓學生愛上體育,我們就得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我們擺正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具體教學中,我們就要以生為本,結合他們的身心發育狀況和認知情感來整合教學目標,讓體育課以靈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同學們耳目一新,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現在由于家庭條件比較好,大多數初中生缺乏體力勞動,體育課上如果指定的是機械的訓練目標,同學們就會產生抗拒心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把體育教學目標靈活化,將訓練目標明確地細分和靈活地融合:第一,結合每位同學的近期運動成績和身心發育狀況,及時進行科學的教學目標分層,避免一刀切式運動。讓不同身體發育狀況的同學有不同的運動和訓練目標;第二,通過課前幾分鐘理論講解和語言溝通,了解學生對學習技能的心理需求點,找準大家的認知情趣;最后,根據同學不同體能狀態和認知情趣,針對性地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這三個步驟的教學目標調整不是隨意的,每一步都嚴密結合學生的身心狀況,每一步都要符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這樣才能及時發現教學目標設置中出現的偏差,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準確性、有效性,讓不同身體狀況的同學都獲得進步和發展。
二、參照學習情趣,設置趣味活動
青春期的初中生不喜歡耳提面命的理論說教,也本能地抗拒高壓下的機械訓練。傳統的體育運動和訓練模式,不能照顧到學生的這些認知情趣特點,不能充分激活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訓練的熱情,讓很多訓練流于形式。現在,我們要以靈活的方式把體育機械的體育訓練融合到趣味的活動中來,吸引同學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技能學習和訓練中來,使他們愛上體育。
就拿籃球來說,其實很多同學都喜歡打籃球,但是傳統的籃球課中我們會發現前期理論講解部分同學們會很不耐煩,既定的訓練讓同學們感到束縛、玩不暢快,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現在我們可以這樣靈活調整:讓大家分成兩隊,分別站在籃球場的兩邊,每隊1球;每隊有一個隊員先站在三分線附近。活動開始,第一個隊員傳球給三分線附近隊員,然后讓他跑到其他方向投籃。這個活動給予了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看誰跳得高,投籃準。如此設置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在趣味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基本的上籃訓練,實現教學目標。
三、結合實際情況,搭配合作學習
體育運動不僅是訓練學生的體能,還要培養同學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很多體育運動都是在相互配合、相互幫扶下完成的,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分配合作訓練小組,讓同學們在小組內通過相互幫扶、交流和合作取長補短完善自我的同時,感受到團隊的親和力,不但能讓體育訓練變得豐富多彩,還能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德育的作用。
就以耐久跑來說,因為同學們身體發育狀況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結合同學們的實際情況進行小組訓練:首先,教師整合。結合同學們的身體承受能力,劃分成不同的訓練小組,然后將耐久跑這樣機械的訓練“偽裝”成娛樂性比較強的運動;第二步,教師進行活動要領示范,讓同學們以小組接力跑的方式開展運動。具體操作中同類小組進行對比,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下,同學們都想為組爭光,跑出自己的最好狀態。在這樣靈活的對抗活動中,每個組員能在通過相互幫扶和鼓勵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的同時,及時發現每個組員的長處和不足,從而取長補短達到共同提高的教學目的。
上面是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怎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教學資源,讓初中體育課更有靈活性、趣味性,吸引孩子們愛上體育的幾點分析和思考。總的來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體育教學活動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身心發育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設置,讓原本機械的體育訓練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活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訓練的興趣,才能充分完善體育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參考文獻:
[1]魏雪萍.試論體育教學中以生為本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7).
[2]祁海波.試論體育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價值與實施策略[J]. 體育世界,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