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厚雄
摘 要:在物理教學活動中,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激發學生的科學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活動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物理教學活動插上興趣的翅膀,事半功倍,讓物理課堂教學有效甚至高效。
關鍵詞:情感激勵;課堂沖突;構建模式;激發興趣;高效課堂
當前,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而學校教育中的素質教育主要通過學科教育來完成,其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而新課改要求我們:課堂教學是師生間的雙向交流過程,即教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教師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作用于學生,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學內容才會真正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并外化為學生的能力和覺悟。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機,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他遠超過責任感。”在物理教學活動中,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激發學生的科學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活動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物理教學活動插上興趣的翅膀,事半功倍,讓物理課堂教學有效甚至高效。
特別是九年義務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智還沒完全成熟,很多事情是憑自己的喜好去做,故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喜愛物理學科,對物理學科有興趣,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情感激勵,讓學生熱愛物理
一個合格的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活動中要不斷激勵學生,其中情感的激勵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手段,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遷移功能,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的愛,遷移到對教師所教的學科內容上。親密的師生關系,以情育情,以情動人,做學生的朋友。
學生遇到困難,老師要盡力幫助,給予心靈的安慰,除開上課之外,盡量抽時間和學生一起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接近學生,點點滴滴關心學生。學生生病時,詢問一下,并告知生病期間的注意事項;心里出現波動時,找時間和他們溝通交流,耐心細致地加以疏導。學生是很懂感情的,會把老師對學生的愛轉變成學生對老師的愛,教師以人格力量感化學生,學生也會自然地把這種愛遷移到學科內容上,學生對物理就會感興趣,課堂就會更高效。
二、“課堂沖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與社會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著,在教學中,可以用實驗的手段和生活中鮮活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慣性思維,巧妙地預設疑問,讓學生“上當受騙”,從而引起學生思維上的沖突,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興趣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在八年級物理教學活動中,在講解“汽化”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回想家里燒開水的情景,并提問:“看到了什么現象。”一學生答道:“有大量的白氣。”我立馬又問:“這白氣是什么?”大部分學生答:“是水蒸氣。”我停頓了一會兒,接著問道:“水蒸氣是什么顏色呀。”這時,有部分學生小聲答道:“無色。”我巡視了一下全班同學,大多數學生一臉疑惑的表情,我知道,學生的感性認知與原有的物理知識產生了沖突,從而點燃了本節課思維的火花,激發了學生對探究新知的熱情。
三、構建模式,讓物理譜上快樂的音符
注重物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有意識地積累學法和建立思維模式,把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方法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生長”新知識。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物理知識和探究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及思維模式,更要選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引發誘導,促進知識的遷移和發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效融合。
在八年級上學期學習《密度》這一節時,在研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其體積的關系時,通過探究實驗,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采用圖像法),得到同種物質的質量和它體積的關系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由數學知識導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從而得知同種物質的質量和其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不同物質這個比值一般又不同,從而引導學生想到,這個比值能表示這種物質的某種性質,則自然導出密度的定義(比值定義法),從而推理出公式,單位以及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在這節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生成。
在八年級下學期《重力》這一節中,探究物體的重力和其質量的關系時,讓學生分組探究,在實驗室中自己設計試驗方案,自選實驗器材并實驗,同樣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結論,寫出公式以及g的單位和物理意義。通過舊知識的發展,同樣思維模式的運用,使新知識自然生成,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這節課,學生輕松愉悅,享受自己獲取新知識的快樂,從而使學生學習物理學科的興趣更加濃厚。
總之,有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也就自然有了學習物理的動機,就會主動參與到物理教學活動中去,課堂教學才可能高效,也才能完成當今素質教育這一中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