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文件中明確指出,數學課堂教學不能僅注重數學知識的授受,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從而使學生能在主動參與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而這一要求的提出也意味著學生逐漸成為整個數學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參與意識
在我國,從幼兒園時期到高中甚至是大學時期,數學一直都是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并受到人們格外的重視。數學這門學科包含很多概念、定律等知識點,這些知識點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與抽象思維,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單純通過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是很難以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并樂在其中的。那么要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實現從“被學”數學到“想學”數學的轉變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因此,從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探討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途徑與方法是具有必要性的。
一、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動機與激情
通過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動機與激情,讓學生逐漸形成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意識。從教育心理學層面來看,學習動機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具有很好的學習動機,那么他們就能對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上課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與參與討論。所以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數學發展歷史、著名數學家的成長故事、數學中的奧妙等方法來促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動機。例如,通過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近的例子來導入新的數學知識,這樣不但能夠將具有難度的知識點簡化,而且也讓學生更真切地理解知識;提出具有懸念的數學問題,鼓勵學生勇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答案,并對學生的結論給予一定的肯定和指正等,通過在數學課堂提供讓學生充分展示其能力與感受解題快樂的各種活動,在一點一滴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增加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是需要眼睛、鼻子、耳朵、身體、大腦全方位投入的,也就是學生要通過觀察、思考與討論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形成課堂參與。首先,為學生提供更多觀察的機會。數學與物理、化學等實驗性較強的學科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數學不是通過做實驗得出結論,而是通過其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公式的運算以及數學題目的要求來得出最終答案的,所以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時多觀察。其次,鼓勵學生勤思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概念的理解、公式的運算與推導、解題思路都是與數學知識點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聯的,這就需要學生勤思考。最后,增加學生討論的環節。在一節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也可以針對問題的解答進行討論,學生將自己討論的結果與全班學生共享,從而實現全班交流與共同提高的目標,而學生也會因為自己獲得的成就而更加樂于參與。
三、營造一個全體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
教師要創建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增加班集體內部的凝聚力,在班級內部人際關系融洽、學習氛圍濃烈的環境下,調動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全員參與數學學習的效果以及促進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而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會隨之得到提高。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端正教學態度才能成為學生心中敬佩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才具有號召力。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真誠地尊重與愛護自己的學生,只有學生覺得自己被尊重和理解,才能激起他們的進取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四、注重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方法
通過方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教知識,還要教學生如何“學”。例如:學生學習知識點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相互交流,鼓勵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出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并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
綜合上文論述,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意識培養的任務是艱巨的,是需要經過長時間努力才能達成的。在進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依照教學內容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借助于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者的身份,采取一切辦法來促使全部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不斷的參與中逐漸增加對數學學習的熱愛并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促使教育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建敏.淺議高效數學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6(6):205.
[2]陳福亮.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28.
作者簡介:鄔小燕(1979—),女,湖北人。漢族,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數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