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富黔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初中生物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并使其有效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對生態德育進行概述,并對初中生物教學中綠色生態德育的滲透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教學;生物教學;生態德育;研究實驗
生物學科在進行綠色生態德育滲透中有著積極作用,所以初中生物教師有義務與責任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綠色生態德育意識,引導其有效了解生物、環境之間所存在的辯證統一關系,進而構建正確的環境保護理念,肩負起保護環境的重擔。
一、生態德育
生態德育既不是生態理論學,也不是生態道德,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更為新型的德育觀念。指的是教育者由相應的生態道德觀念出發,引導受教育者以人類長遠、良好發展為目的,自覺形成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意識、覺悟以及行為習慣。生態德育可以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新的人生觀、發展觀以及自然觀,而且有利于科學、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盡可能避免盲目行為的出現。而生物學科與生態倫理學、生態德育在理論上頗有淵源,所以在生物教學中對綠色生態德育進行滲透,可以對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進行正確培養,充分落實初中生物教學目標。
二、綠色生態德育的滲透路徑
1.對教學材料的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學材料中,許多章節與環境保護沒有直接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以與環保知識進行有效聯系。例如:在七年級生物教學材料中,《致同學們》提出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生物學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有著重要作用。講解生態系統具備相應自動調節能力時,引導學生列舉相應實例,并表明其調節能力具備相應限度。如:污水的過度排放,會導致水污染、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等,而樹木的過度砍伐會嚴重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導致泥石流、山體滑坡、沙塵暴等。在實際教學中對生態理念進行有效滲透,促進生態德育的不斷升華。
2.典型事例的運用
在現實生活中大量事例體現出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列舉這些事例,以增強學生自身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例如:黃河河道的萎縮與斷流,就是因為植被減少引起的水土流失;赤潮出現的頻率不斷提升,面積不斷增大,這是因為陸地上、海上大量排污入海引起的。還有全球性氣溫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種類減少等。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相關視頻、圖片,將典型事例展示給學生,震撼學生心靈,讓學生對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辨證關系有深刻認識,人類具備對自然進行改造的自由與權利,但也有對其進行保護的責任與義務。所以對自然進行改造與利用時,需要遵循相應的自然規律。在尊重、愛護、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開發利用。
3.聯系生活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綠色生態德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傳授上,而是需要讓學生認同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意識。以幫助學生有效正視自身的環保責任,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言行,盡可能避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同時對環保的重要性進行廣泛宣傳。例如:隨手關燈、減少購物袋的使用、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愛護花草樹木等。同時還可以推廣綠色消費行為,引導學生生活節儉、消費適度,不浪費、不鋪張。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綠色消費意識,有效構建綠色校園,同時對先進典型人物和事例進行有效獎勵。注重對學生生活中環保意識的培養,這樣才能夠讓綠色生態德育得到有效落實,獲得卓越成效,這對個人、社會的生存、發展都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
4.豐富的課外活動
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一,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對學校或者是小區中的生物種類進行調查,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有效了解身邊生物,進而感受自然之美;第二,網絡具備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涵蓋面廣等優勢,在師生互動、學習交流、學習途徑等方面有著較強的開放性。應用網絡開展課外活動,可以有效拓展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潛能,顯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其和平共存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第三,通過相應活動,對學生的科技成果進行有效展示。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思辨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進行深入學習,顯著提升初中生物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綠色生態德育的有效滲透是學校開展德育的重要內容,而生物教學中包含著眾多的生態德育功能,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對生態德育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對生態德育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生態環保意識以及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紅彬.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明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2]廖文群.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德育的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