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莉
摘 要 表演游戲兼具游戲性和表演性,對學前兒童人格各特質都有促進作用,可以作為塑造學前兒童人格的有效途徑。通過表演游戲塑造學前兒童人格,教師在實踐中,要注意把握表演游戲的兩大特征,逐漸“放權”,同時也要注意分層指導。
關鍵詞 表演游戲 學前兒童 人格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64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game is both game play and performance, which promotes the persona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erefore, performance games can be an effective means of shaping the persona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game to shape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personality, the 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grasping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ance game in practice, gradually "decentraliza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layered guidance.
Keywords performance games; preschool children; personality
近年來,人格異化問題突出,人格塑造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格是個體在生物基礎上,受社會生活條件制約而形成的獨特而穩定的具有調控能力的,具有傾向性、動力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系統。[1]人格形成始于幼年。因此,在學前時期進行人格塑造,幫助學前兒童人格的各個維度得到合理的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對個體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重大的意義。
1表演游戲作為學前兒童人格塑造途徑的可行性分析
以故事內容為基礎,幼兒創造性地利用動作、表情等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將其情節和內容呈現出來的游戲稱之為表演游戲。表演游戲具有游戲性、表演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與學前兒童學習和發展的規律相契合。所以,表演游戲能夠成為塑造學前兒童人格的途徑之一。
1.1 表演游戲的游戲性促進人格發展
學前兒童人格結構由智能特征、認真自控、親社會性、外傾性、情緒穩定性5個維度15個特質構成。[2]游戲性是表演游戲的本質,對學前兒童人格的各個維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游戲對小班幼兒的智能特征、認真自控、外傾性和親社會性的發展有顯著性作用;對中班幼兒、大班幼兒人格的各個維度都具有顯著作用。[3]
1.1.1表演游戲在學前兒童智能發展中的作用
表演游戲在學前兒童智力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觀察力、語言和想象力等幾個方面。學前兒童的表演不是全無根據的,是學前兒童根據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以后經驗,創造性地將其運用,從而實現其表演。作為學前兒童表演根據的現實經驗,而是學前兒童積極地觀察而得。例如:幼兒若要扮演兔媽媽,首先需要了解媽媽的角色定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自己母親的言行便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其次幼兒還需要了解兔子的一些習性,最后將兩方面的認知結合起來呈現出兔媽媽。幼兒在表演游戲中,通過語言召集游戲玩伴、選取故事、安排角色等。發展著自己的口頭語言。象征性和虛擬性是構成表演游戲的兩個基本元素,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假裝”。表演游戲中,“假裝”隨處可見。幼兒在表演游戲中,不僅會以物代物,以一物代多物,還能假裝自己是某個角色,甚至某幾個角色。這有利于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此外,在表演游戲中,幼兒必須有意識地記住角色的動作、臺詞,甚至故事的發展情節等,這也能發展幼兒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記憶。
1.1.2表演游戲在學前兒童親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
表演游戲為學前兒童社會交往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發展學前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表演游戲需要與玩伴協商表演的故事或情節、角色等。學前兒童在協商的過程中需要了解他人的想法,甚至作出妥協,這能夠幫助學前兒童克服自我中心。同時學前兒童在扮演角色中,能夠逐漸了解和熟悉所扮演角色的行為規范,從而學習和掌握多種社會角色。在表演游戲中,學前兒童樂于抑制自己的其他愿望,使自己的語言和行為符合角色的規范,也有利于符合角色規范的行為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1.2表演游戲的表演性特征促進人格發展
表演游戲的表演性特征能夠幫助學前兒童體驗多種情緒情感,促進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能幫助學前兒童情緒更加穩定。學前兒童表演的故事不同,體驗的情感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體驗的情感也不同,他們在游戲和扮演中豐富著自己的情緒情感。
幼兒也存在負面情緒積壓的現象,如果不及時疏導、宣泄,很容易發展為心理問題。表演游戲為幼兒情緒情感的宣泄、凈化提供了渠道。在表演游戲開始前,當幼兒的預前情感和角色的情感表現出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關系時,幼兒的情感會與角色的情感同化,或認同,或以角色情感自居。在表演游戲開始時,幼兒便能憑借角色的情感表現,宣泄自己的情感,從而獲得輕松感。同時,在表演游戲中,一些有違常規的話、一些和平時不相符的行為,也是被允許、被接受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只是在表演。參與表演游戲的幼兒可以完全放開,將現實中難以展現的、被壓抑的諸多方面表現出來,凈化自己負面情緒,保持心情愉悅。[4]
2 指導策略
在實踐中,教師很難有效地指導表演游戲,很難有效地通過表演游戲來塑造學前兒童的人格。教師指導表演游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2.1 把握表演游戲的兩大特征,逐漸“放權”
幼兒園表演游戲的開展也存在一些問題。長久以來,幼兒園的表演游戲中存在著“重表演,輕游戲”的傾向。教師高控著學前兒童的表演游戲,且對表演要求甚高。在幼兒園中,表演游戲大多作為故事教學的延伸出現,待學前兒童熟悉故事后,教師便要求幼兒立即將其表演出來,幼兒的動作、表情、語調等也有嚴格的要求。幼兒缺少時間體悟故事、體悟角色,表演偏離教師心中“像”的標準,教師也往往采取師范等指導策略來幫助整個表演順利的進行下去。游戲性被忽略,學前兒童的主體地位被忽視。
教師指導表演游戲,應兼具游戲性和表演性。整個表演游戲中,游戲性貫穿始終,表演性是逐漸完善提高的。表演游戲中,幼兒最初的扮演可能是雜亂的、無序的,她們自由創造,自由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她們是自愿、快樂的。教師切莫在表演游戲最初就對幼兒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應尊重幼兒,多給予時間讓他們自己體驗故事和角色,多給予時間讓他們自己“練習”,逐漸提高表演能力,由“一般性表現”逐漸發展至“生動性表現”。
謀求學前兒童的發展,塑造學前兒童人格,需要建立在以幼兒為主體的基礎之上。因此,在表演游戲中,教師要學會“放權”,減少對表演游戲的控制程度。幼兒自由選擇表演故事;自由選擇角色,而不是教師指派角色;自己設計角色動作。幼兒在表演中遇到困難,教師要耐心些,讓幼兒嘗試自己解決,或者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教師的“放權”,可以大大增加幼兒的自信心和堅持性。
2.2 注意分層指導
人格各特質的發展速度不平衡,某些特質在某個階段發展迅速,卻在某個階段發展趨向平穩。即不僅整體人格的發展具有關鍵期,人格各特質的發展也具有關鍵期。在關鍵期內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能夠起到事倍功半之效。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各年齡階段人格各特質的發展特點,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指導。如,人格中的自我控制,在幼兒園三個年齡階段表現不同,發展速度不同。小班幼兒自我控制主要表現為被動控制和順從約束,在游戲中表現為能夠控制自己的沖動,遵守游戲規則。[5]中班幼兒在游戲中表現為堅持性和延遲滿足;大班幼兒則表現為“自我決定感”。[6]教師在表演游戲中,對每個年齡階段指導要有所區別。在指導小班幼兒的表演游戲時,教師指導的頻率要高些,力度要強一些,也可適當降低要求,幼兒能夠隨著故事情節推進,根據教師指令作出相應動作、表情即可。大班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強且發展迅速,教師在指導大班幼兒的表演游戲時,指導頻率就要有所降低,指導不要拘泥于游戲的“細枝末節”,把握大方向即可,適當放手讓幼兒自己去選擇、決定。[7]
總之,表演游戲作為塑造學前兒童人格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表演游戲中進行指導時,要以學前兒童人格發展規律、人格各特質發展特點為基礎,有意識地、有計劃、有區分地去進行指導,方能塑造學前兒童的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 楊麗珠.幼兒個性發展與教育[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3:11.
[2] 張金榮.3-6歲幼兒人格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其發展特點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8:24-31.
[3] 金芳.3-6歲幼兒健全人格發展的教育促進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4:2-5.
[4] 邱正明.審美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310-315.
[5] 董光恒,楊麗珠.3-5 歲幼兒自我控制類型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7.11:16.
[6] 董光恒,楊麗珠.3-5 歲幼兒自我控制類型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7.11:13-16.
[7] 劉焱,李霞,朱麗梅.中、大班幼兒表演游戲的一般規律和年齡特點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4.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