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紅
摘 要:美術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的學科,對學生的美德教育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體質的深化與改革下,更多的學校和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方面不斷地探索創新,利用學校現有的生態文化資源和小學美術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能使小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針對小學美術教學現狀及問題,論述了小學美術創新教學實踐的策略和意義。
關鍵詞:校園生態文化;小學美術;創新教學;策略
一、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對于新時代的小學生來說,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美術教育理念中生態教育理念的目的是為孩子創造一個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而將小學美術教育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結合在一起,不但可以為教師和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工作和學習的環境,更有利于教師開展創造性教學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小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現階段的小學生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很感興趣。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剪紙、折紙和手工等。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1]。目前小學美術教育中存在以下的問題需要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關注。
1.對小學美術教學課程不夠重視
受應試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和教學環境的多方面影響,雖然小學美術教學課程在正常進行,但是美術教學一向受不到重視,而且學生、家長甚至是教師對美術教學的評價也不科學,因為教學理念的影響,也并不是所有的美術教師都有豐富的美術知識和教學經驗的,也導致大部分“業余”的美術教師對工作沒有熱情;另一方面,大多數的人認為美術教學對學生成績和升學的作用不大,也沒有文化課程重要,從而忽略了美術教學對培養學生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用教文化課的方式來給學生教美術知識,只是一味地講教本知識,導致學生對美術課產生厭煩心理,甚至是把美術課當成是“休閑課”,不但忽略了小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而且還嚴重偏離了美術教學的目標,從而導致小學生藝術性培養的嚴重缺失,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質量[2]。
2.教學課堂中缺乏實踐性教學
大多數美術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像其他學科一樣只注重課本理論知識的教學,對實踐教學的內容很少。美術這一學科本就是需要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實踐學習的,比如在《認識色彩》的學習中,教師在上課時只是一味地講什么是三原色、三間色、對比色以及單純地講一些顏色所包含的感情色彩等,使學生覺得課堂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低,也影響了教師的授課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減少理論知識的講解,結合實際增加實踐的教學內容。
3.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合作能力
在手工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帶相關的學具,有的學生自己帶齊了材料,但是不愿意借給其他同學使用,這種問題大多出現在需要合作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合作小組成員中,有的學生認真動手制作忙得不可開交,而有的則在一邊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不與其他同學合作也不積極參與合作,或是在合作的過程中故意搗亂等,這樣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地達到小組合作的教學目的。
二、小學美術創新教學實踐的策略
1.結合校園生態文化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生對于環境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強的。輕松、和諧及自然的學習生活環境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例如,在學習《風來了》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自由想象:平時生活中遇到的風是怎么樣的?當風來了,校園里會有什么變化?風中的物體都有什么樣的變化?風能幫助人類做些什么?然后教師通過與學生的討論,進一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出風來了的樣子。教師要提倡學生通過作品自由地表達自己所見到的和感受到的,并相應地給予鼓勵和表揚。當學生可以感受到美術學習是快樂的并且有意義的時候,求知欲才會被激發,從而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美術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有趣、和諧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動地投入到思考、學習中去[3]。
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小學生在美術創作的時候往往都會有令人驚喜的想象和創作。孩子是天生的發明創造家,他們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以及豐富想象力。比如,在學習課本《奇思妙想》這課時,小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想象,把生活中相關聯或者是無關聯的事物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組合、添加、夸張、變形,巧妙地形成畫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許在大人的眼中,他們所畫的事物可能是不科學、不合理的,但如果讓孩子們自己來描述他們所畫的畫,孩子們從自身的角度用作品闡述出自己的思想及情感時,往往會很令人驚訝。作為美術教師,就該賦予學生這樣單獨思考的權利,在課堂上讓他們自由想象、自己動手發揮,從而提升他們的創作能力。教師通過恰當的方式指引,認真觀察和思考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引導學生跳出自己的慣性思維,并努力探索尋找與學生交流互動及配合的教學方式,做好教師啟發鋪墊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地去從大自然中找尋靈感,觀察身邊平凡的事物,發現其中的美好,這對于學生的美德教育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3.拓展戶外課堂教學
美術教學不能只是局限于課堂的實踐,戶外教學、寫生也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小學生通過美術的角度去體會和感受大自然的一種方式。例如,在三年級教本中有《瓜果飄香》這樣一節課,學生需要通過觀察去認識瓜果的基本形狀和了解色彩運用的規則,從而增強親近生活的熱烈情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上課,通過課前提問:你最喜歡的水果是什么?它是什么顏色的?由幾種顏色組成?等問題,讓學生觀察各種瓜果,然后組織就地寫生,畫出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水果的樣子。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美術課更加感興趣。
戶外寫生可以很快地提升學生的繪畫技能,更能開拓學生的眼界,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師在小學美術的教學發展中要將美術教本內容與大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促使學生對美術的熱愛產生一種自然的態度。由此可見,拓展創新戶外的教學方式,在小學美術創新教學實踐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4]。
4.小學美術教學課堂評價的創新
傳統教育中美術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都是相差無幾的:“想得不錯”“畫得不錯”“想象力很豐富”之類的評語,對學生的作業也是很隨便的判“優”“良”“中”“差”。美術教師總是用同一種態度對待所有學生,這樣的教學評價沒有任何價值可言。小學美術教學應該從多個方面去實施有效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培養學生從自身去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學生相互之間評價,從自我評價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與同學相互評價時謙虛學習他人的優點和長處來補足自己,從而促進自己不斷進步;教師也可以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來從不同的方面鼓勵學生,強化課堂評價給學生帶來的激勵作用[5]。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不再是簡單地教授給學生繪畫的知識和技能。小學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方式,不但是對學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在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需要廣大的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傳統理念,從創設有趣和諧的教學情境到實行教學引導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創新、努力探索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創造力,真正發揮美術教學在學生成長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蕾.美術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J].中華少年,2018(20):130.
[2]汪可欣.淺析小學美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明日風尚,2018(2):211.
[3]葉薇穎.小學美術生活情趣化教學藝術的實踐與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98-199.
[4]賈佑婕.小學生美術教材再設計研究與應用[D].北京印刷學院,2015.
[5]錢曉晴.基于校園生態文化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J].內蒙古教育,2017(1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