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利用圖式閱讀單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途徑,提出讓學生通過整合了解作品的脈絡,通過比較提升思辨能力,通過預測尋找故事線索,通過鑒賞提高評價能力的教學建議,以促使學生充分地利用圖式閱讀單提升課外閱讀能力。
【關鍵詞】圖式閱讀單 課外閱讀 閱讀能力 閱讀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67-0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然而,遺憾的是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雖然有所提升,課外閱讀能力卻并沒有顯著的提高。這是因為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主要都是基于情節進行閱讀,很少進行深入思考,也就是說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在教學中,筆者嘗試將圖式閱讀單運用到閱讀教學中,促使學生借助圖式閱讀單輔助開展課外閱讀。圖式閱讀單也叫閱讀探究單,能起到輔助學生閱讀的作用。圖式閱讀單一般由話題和圖表組成。話題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把注意力聚焦到閱讀物上;圖表是把閱讀思路或方法具體化。
一、通過整合,梳理全書脈絡
在一些課外讀物中,往往包含有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展現了各種事物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因此很難自主整合這些內容。在教學中,筆者嘗試采用圖式閱讀單將這些信息整合起來,幫助學生厘清作品的脈絡,促使學生形成整合的能力,進而更快速地讀懂作品。在圖式閱讀單中,首先包含了閱讀的主問題,然后圍繞其用輻射圖的形式展現其他的相關信息,這樣就能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進而更好地梳理作品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一課后,筆者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繪本中華故事 名人圣人10冊》,從而了解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并嘗試閱讀與之有關的傳記類作品。在筆者推薦的這套書中,不僅有司馬光的故事,還有孔子、孟子、王羲之等古代名人的故事。以《司馬光》為例,筆者首先給學生展示了圖式閱讀單(見下圖),在閱讀單中設定了閱讀本書的主問題“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后以此為中心進行輻射,讓學生依次回答:“司馬光的兒時具有怎樣的特點?司馬光長大后有什么主要的成就?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怎樣的?”在“司馬光長大后有什么主要的成就”這個問題下還有若干小問題,包括“在文學上的成就,在政治上的成就”等若干部分。在圖式閱讀單的幫助下,學生了解了閱讀中主要掌握的信息點。
二、通過比較,培養思辨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待于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教師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鼓勵學生在圖式閱讀單的提示下進行比較閱讀。如首先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主題相同的兩部作品,然后讓學生填寫圖式閱讀單的內容。在圖式閱讀單中包含了和兩部作品有關的內容,分別填寫能讓學生看到其中的異同點。最后讓學生結合圖式閱讀單中的問題,思考、辨析兩篇文章的主旨、表達方式、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內容。
在學習了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4課《不會叫的狗》后,筆者給學生推薦了以狗為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我想養只狗》,且在設計圖式閱讀單的時候鼓勵學生將其和課文放在一起,從作品結構、人物形象、語言表現等方面進行對比。學生發現:“《我想養只狗》展現的是小朋友的生活,每一個人小時候都夢想養狗,這個故事就展現了這樣的內容。但是《不會叫的狗》更具有童話的特點。”還有學生從作品的結構進行對比,認為:“《不會叫的狗》在結構上很有特點,它并沒有設定一個固定的結尾,而是有若干種結尾,讀的人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結尾。我覺得這種寫作方式很新穎。”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課外閱讀的讀物有所了解,對課文內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設計比較式的圖式閱讀單時,除了可以讓學生將兩篇不同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也可以讓學生對比同一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又或者對比同一人物在事件前后的變化。這樣就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比較這種思維方法,并在自主閱讀其他作品的過程中自覺地運用此方法展開閱讀。
三、通過預測,尋找故事線索
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因此,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故事情節進行預測,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在設計圖式閱讀單時筆者會設計一些預測的點,讓學生在閱讀前后都填寫,看看自己的預測和書本中的內容是否一致。在筆者的鼓勵下,學生已經逐漸習慣了閱讀作品的題目后,或者是閱讀了作品的某一部分后及時展開想象和預測。筆者還鼓勵學生嘗試找到作品中的細節部分,并圍繞作品的背景信息等內容展開預測,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5課《羿射九日》后,筆者鼓勵學生閱讀和中國神話故事有關的作品,如《哪吒鬧海》,并且在設計圖式閱讀單的時候設計了一些能引導學生猜測的問題,如:“當李靖發現肉球中跳出了一個孩子的時候,你覺得他會怎么想?”“三海龍王要水淹陳塘關,你覺得哪吒此時會怎么做呢?”“哪吒死后,他還有辦法重新恢復肉身嗎?”“哪吒和龍王此后的關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結合這些問題,學生將整個故事串聯了起來,對故事的內容有所理解。此外,筆者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包括:“你覺得李靖和哪吒以后的關系會變得怎樣?哪吒長大后會變成怎樣的人?”在合理猜測的過程中,學生發展了創造能力。
除了結合課文中的內容展開預測,在圖式閱讀單中筆者還會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只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作品的感悟來填寫。這種預測實際上是一種推理,體現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也考驗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通過鑒賞,提高評價能力
鑒賞、評價的能力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圖式閱讀單的時候教師也要將這一培養目標考慮進去。可以圍繞作品中的一些情節點設計問題,讓學生評價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行為,說說自己是否贊同他們的做法;可以圍繞作品中的語言點進行提問,讓學生評價一下作品的語言風格,最后再對整部作品展開整體性的評價。
在教授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2課《小毛蟲》一文后,筆者鼓勵學生閱讀和“毛毛蟲”有關的圖書,并推薦了圖書《毛毛蟲與蝴蝶》。在圖式閱讀單中筆者加入了和評價鑒賞有關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并具體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從毛毛蟲的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發呢?”“你覺得這個故事寫得好不好,為什么呢?”過后,有學生提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因為它告訴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很多的危險,但是躲起來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你鼓起勇氣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世界變得不同了。這樣的故事對于我這樣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是很有啟發意義的。我決定像毛毛蟲一樣,大膽地破繭而出。”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說出了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同時還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當然,在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觀點是否和作品的內容貼合,是否具有說服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懂得怎樣表達自己的觀點,怎樣進行客觀的評價。
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利用圖式閱讀單能將原本不可見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路徑具體化地展現出來,促使思維方式顯性化,能讓學生帶著話題和思考來閱讀。利用圖式閱讀單指導學生展開課外閱讀后,學生能更好地進行理解、記憶和遷移運用,閱讀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
作者簡介:甘裕連(1980—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專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