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途徑,提出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實踐教學三個維度滲透德育教學,為語文教師開展德育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18-02
德育教學理念的形成源遠流長,重視人的道德、強調育人為本是從古至今教育思想家與踐行者的共同訴求。[1]在現代社會,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成為教學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倡導教師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中重視德育,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重視幫助學生成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日益成為重點教學內容,很多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之余,也思考要不要給小學生講授德育知識,如何為學生講授德育知識。
一、重視德育內容同語文教材相結合
從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來看,語文學科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基礎語言文字知識,幫助小學生對外進行溝通交流,更要讓他們從內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這正與德育教育密不可分。語文教材內容除了傳遞字音、字形等基礎知識外,更蘊含豐富多樣的特色主體,有的重視愛國教育,有的強調團結精神,有的宣揚勤儉樸素……無論是教材中所列舉的文章,還是課外的補充話題;無論是古人所言所議,還是今人所思所想,總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更應該重視德育教學的滲透,充分把教材內容和德育知識相結合。
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在講授六年級上冊《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時,文中的字詞句已然成為基礎教學的內容,筆者就考慮如何把德育同該文章教學相結合,試著啟發學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讓學生感悟學習文章內容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的意義。在這篇文章的學習中,筆者要從拉小提琴的人和老教授兩個維度培養學生德育品質,從不同的主體進行品德教育。從拉小提琴的人角度出發,教材從時間線的邏輯,體現“我”從拉琴很難聽,到最后拉得精美絕倫,這一核心要義就是培養自信,學生學會培養自信,面對困難挫折時敢于挑戰,學會尋找自信心。從老教授的角度來看,文中的她雖然已是音樂大家,但仍然以一種默默鼓勵的方式支持“我”不斷練習,甚至假裝自己是個聾子,充當“我”唯一的聽眾。這里的德育結合點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鼓勵他人,要像老教授一樣以“傾聽”的方式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學會欣賞別人。教師可以把教材內容和所需要傳遞的德育價值觀相結合,既讓學生學會基礎知識、感悟課文要求,又能夠促進情感升華,進一步實現德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滲透。
二、創新語文課堂德育滲透方式
一些教師對于德育滲透依然采取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式,甚至把德育教學當成一堂完整的課來上。教育實踐證明,用說教的方式實施德育,效果十分有限,[2]而這也進一步剝離了德育教學同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之間的關系,小學語文課堂充滿著生機與靈動的因素,語文教材所描繪的一幅幅畫面,其所能依托的載體亦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進一步結合語文學科特色,努力創新課堂的德育滲透方式。從小學語文課堂實踐來看,能夠傳遞語文德育價值觀念的手段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傳統的紙質媒體,教師可以為學生印制一些紙質材料,并開展相關專題課堂進行德育教學,或是利用現代化手段,以幻燈片、微課等方式進行德育滲透,把需要講授的德育知識和課程知識相融合,讓學生在接受音頻、視頻的過程中進行德育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德育,既不失語文教學本真風采,又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洗禮,真正打造語文課堂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桃花心木》的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把課文中的描寫以視頻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借助這種新型方式在課堂滲透德育知識,將對桃花心木的形狀描寫,逐漸延伸到它的種植過程,最后從種樹聯想到育人。教師如果可以用動畫的方式加以呈現,學生對該篇文章所描繪的“桃花心木”全歷程,也會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從單純的文字想象變成對實景的理解,充分體會到種樹的人不要按照規律進行澆水的說法。在這樣的動畫展示后,教師可以借助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學生滲透德育知識,讓學生結合自身切實的感受,學會在艱苦生活中接受考驗,克服成長過程中的依賴性。而多媒體方式的運用,也會使得德育滲透更具有趣味性,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往往樂于接受,甚至主動要求教師以這種方式上課,真正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通過德育滲透方式的創新,學生對相關德育內容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德育教學更加立體與現實。
三、強化語文實踐教學德育滲透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同時肩負著“班主任”的角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要充分發揮“第一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更要重視對“第二語文課堂”的構建。所謂第二語文課堂,就是指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現階段的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大多是在學生學習某篇或某類課文之后,由教師帶隊在校內或者校外進行相關主題的景點參觀,或者共唱一首歌、共看一部電影,或是有條件的學校開展相關語文主題探究活動,這些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比較常見的實踐教學活動。這類實踐活動的開展往往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教材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培養三觀,恰恰符合德育滲透目的。例如帶領學生參觀愛國教育基地時,最好可以安排在學習完人教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詹天佑》《中華少年》等文章之后。《詹天佑》這篇文章就從詹天佑先生修建鐵路的事跡出發,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參觀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教師還可以號召大家共同朗誦《中華少年》這篇詩歌,激蕩學生的愛國之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時刻銘記要做一名愛國者。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向上述做法一樣,巧妙地把語文學科知識同德育教學相結合,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他們德育品質的養成。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就能夠從多角度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德育知識,更有利于形成小學生執行德育內容的意志力,不斷完善對德育的追求。[3]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將高效的德育滲透其中,就要從學生的學習實踐入手,真正探索切實可行的措施。教師首先應當加強對內容質量的把關,要精選優質的、適合小學生學習階段的德育材料,為學生德育學習提供良好基礎,其次要創新德育滲透方式,借助多媒體等技術,讓德育由被動接受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最后還要探索多元滲透途徑,結合學生的課外實踐和家庭教育,打造多樣化的德育滲透方式,真正實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夏惠賢,李國棟.從立德樹人看小學語文教科書德育內容的改進——基于蘇教版與人教版的比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
[2]洪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取向與實現路徑[J].教育科學,2019(35)
[3]郭和才.小學語文課“覺生”德育實踐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8(29)
作者簡介:農靜嫻(1982— ),女,壯族,廣西靖西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